梁家輝
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大致上已經佔據全西歐,國力鼎盛不可一世的希特勒,發動代號為巴巴羅沙(赤鬍子之意,是普魯士之雄腓特烈大帝的渾號)的作戰,開闢東部戰線,實現他在《我的奮鬥》中反覆論說的,向東方爭取「生存空間」。
納粹德國雖然在實施進攻英國的海獅計劃上碰了釘子,又打輸了不列顛空戰,但其陸軍到當時為止仍然是百戰百勝,讓同盟軍嚐盡苦頭的。德蘇戰爭初期,德軍憑著閃電戰的餘威,在蘇聯境內打了幾場經典的大包圍戰,俘虜蘇聯降兵以百萬計,物資無數,為後世的陸軍教科書貢獻良多。
然而,正是物極必反,這年秋天,希特勒的帝國攀到巔峰之後,接下來要走的便全都是下坡路了,和百多年前的拿破侖大帝一般,入侵者再次在莫斯科戰場遭遇慘敗,這段歷史連筆者這種業餘愛好者也能倒背如流,然而,納粹德國是如何輸掉莫斯科戰役的呢?
歷來史家眾說紛紜,有認為錯誤盡在希魔一人,他以伍長的才能指揮一國之大軍,力有未逮卻又不肯放權。也有說俄羅斯的傳統守護神——冬將軍和雪元帥(即寒冷的冬天)功勞最大。至於蘇聯方面的史料一向保守,只歌頌斯大林的英明領導,和朱可夫元帥的軍事天才,坦白說參考價值不高,對於這場大戰的史實,大家只好東湊西拼的,將就著接受了。
隨著蘇聯變回俄羅斯,加上很多機密檔案已屆時效,可以公開讓人民查閱也不影響國防安全,所以近日學術界出版了兩本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莫斯科攻防戰的新書,要不是自知腹儉,也不想為一大堆俄語人名、地名而翻查字典,已經忍不住付鈔購買的了。現在只期待中譯本的推出,近年華文出版界對於有份量的外文書翻譯得很快,質量亦高,二戰歷史不算是僻書,是故有厚望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