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幼岐 資深評論員
人民幣兌美元、港元均不斷升值,誘因其實無關香港,而在於美國的巨大壓力。美國政府和國會的壓力,主要來自每年超過七千五百億美元的貿易赤字,其中對華貿赤約二千億美元。這是美方的統計數字,中方指對外貿易之中約百分之十七是「出口轉內銷」的「假出口」。由於對華貿赤份額頗大,約佔總體貿赤三成,美方就不斷加大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日前,人民幣兌美元已升破七點五的水平,更有匯市大鱷放話,說未來十年人民幣兌美元將升值四倍,即一美元大約只能兌換人民幣二元。此類說法,是否調子太高?是否危言聳聽?相信只能是「見仁見智」了。香港外匯市場完全自由,對匯價的波動,港人只能自求多福。
人民幣升值港人生活負擔加重
但是,有一點非常清楚:由於香港至今仍實行聯繫匯率(本文並無主張改變聯繫匯率之意),港元與美元掛鉤,美元兌人民幣貶值,港元兌人民幣同樣也貶值。年前每一百港元可兌換一百○二元人民幣,現時卻只剩下約九十六元人民幣,換言之,港元兌人民幣一年內已貶值約百分之六。而且,這個貶值的勢頭無疑還會持續。
港元兌人民幣貶值,對港人堪稱是「玆事體大」。其一,港人的食品和日常生活用品,特別是鮮活食品,大部分由內地入口,人民幣升值意味著價格上漲,令香港的通脹上升。其二,港人北上消費已成風氣,包括旅遊、購物等,港元兌人民幣貶值,意味著北上消費的負擔加重。這兩項因素,均對港人的生活方式造成很大的影響。舉例說,由於輸港豬、牛漲價,本港鮮肉價隨之上升,部分市民已不得不減少食肉。對港人而言,這可以說是美國迫使人民幣升值令香港受到「池魚之殃」。
美迫人民幣升值解貿赤手法不妥
美國因貿赤而迫使人民幣升值,相當於是上世紀七十年代逼迫日圓升值的翻版。因為日美關係之中,美國對日本的影響力極大,日本不得不就範。結果,日圓的急速升值給日本經濟造成巨大的打擊,這也成了日本經濟泡沫破滅的肇因之一。對中國或其他任何國家而言,歷史教訓,值得記取。中國即使有意讓人民幣升值,也應該有序並控制升值的速度。若單純屈從美國及歐盟的壓力,後果將不堪設想。
深入一層看中美貿易,美國巨額貿赤的成因主要在於美方。第一,美方限制高科技產品輸華,這在貿易額上損失不小。第二,美方本身沒有努力發掘可以出口中國的其他商品、技術或服務。第三,在統計方法上,中國輸往美國的商品,有相當一部分是美資公司的產品,它們的利潤不會留在中國,而是回歸美國。美國是否應適當修改統計方法,理宜考慮。
美對華貿易戰損人不利己
由於貿赤巨大,美國對中國發動「雙反」的貿易戰,即「反傾銷」和「反補貼」。這實際上是「莫須有」的罪名。美國近期拚命在質量問題上大做文章,向「中國製造」開火,不但無理,兼且無益。美國市場大量入口「中國製造」的商品,絕大部分的附加值均很低,也就是說,中國產品因價廉物美而廣受歡迎。假如美國刻意限制中國產品入口,遭受最大損失的其實不是中國,而恰恰是美國的商人和廣大消費者。以玩具為例,美國以顏料含鉛超標為由,一回收就是幾十萬件,但後來美泰公司(全球最大玩具商)公開道歉,承認是設計出錯,責任不在中方。由此推論,美國對華發動貿易戰,理由並不充分,可以說是無理取鬧。
還值得指出一點:輸往美國市場的中國商品,均符合美國消費者的需要,假如要禁止入口,美國能從其他國家找到同類產品嗎?這些產品的價格有可能同「中國製造」一樣或更便宜嗎?在中國設廠的美商又是否願意遷廠至其他國家?坦白說,考慮巨額貿赤沒有錯,但採取應對措施時,就不能不顧及上述種種具體且涉及廣大消費者和美國商人利益的重要因素。
美國迫使人民幣升值,並發動對華貿易戰,其結果必然是兩敗俱傷,其中傷得最重的就是美國本身,不但利益受損,形象也受損。美國又何必做這種「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傻事呢?(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