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敬偉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
《春秋》記事簡略,對於書中所記的不少事情,我們須待讀過《左傳》後,方能知道來龍去脈。可是大家又知不知道,另有一部解釋《春秋》的典籍,成書比《左傳》遲,在記事方面的價值也遠比不上《左傳》,但它在漢代卻更受人重視,甚至成為當時的顯學?這部典籍就是《春秋三傳》之一的《春秋公羊傳》。
用漢代流行的隸書寫成
《春秋公羊傳》簡稱《公羊傳》,也有人叫它做《公羊春秋》。根據古書的記載,這部典籍的內容,最初由孔子的學生卜商(字子夏)傳授給公羊高,但只限於口耳相傳,並沒有將之化成筆墨。公羊高家族的後人以相同的方式輾轉相傳,到了漢景帝時,公羊壽和他的學生胡毋子都,才將這些公羊氏家傳的解釋《春秋》的內容記錄成書,稱為《春秋公羊傳》。由於《公羊傳》和《穀梁傳》都是在漢代始告成書,它們自然是用漢代流行的隸書寫成的;這與當時發現的《左傳》本子是以流行於戰國時代的「蝌蚪文」寫成不同。因此,《公》、《穀》二傳屬於今文經系統,《左傳》則屬於古文經系統。
闡發「微言大義」 借題發揮
除了書寫文字不同外,《公羊傳》跟《左傳》比較,在內容性質和解釋《春秋》的方法上,也有明顯的相異之處︰《左傳》長於記事,可以補充《春秋》的文字;《公羊傳》卻不著重記載史事,而是偏重於在《春秋》隻言片語的基礎上借題發揮,闡揚那些所謂隱藏於《春秋》字裡行間的「微言大義」。《公羊傳》對於《春秋》首句「元年春王正月」的解釋,最能體現這種內容特點︰「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後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這種以問答體逐層逐字解釋《春秋》的方式,正是源自今文經師口耳相傳的傳統;而將《春秋》一句記錄年月的說話,解釋成《春秋》緊守周文王所制定的曆法,藉以宣揚「大一統」的思想,則是《公羊傳》闡發所謂《春秋》「微言大義」的典型例子。除此之外,《公羊傳》又通過解釋《春秋》的其他經文,發揮它的「三世」說(即「所見世」、「所聞世」、「所傳聞世」)、「通三統」說(以《春秋》當新王,加上周、宋〔殷商後裔〕,合共「三統」)、「素王」說(即以修《春秋》的孔子為無冕之王)等主張。
《公羊傳》解釋《春秋》的文字,無疑包含了不少脫離經文、借題發揮的成分。不過,書中有關政治、禮制、道德倫理的主張,卻深受統治者的歡迎。《公羊傳》在西漢是第一批被立為學官的經典,成為當時太學生的必修科目,這正反映了它在經學上的地位和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