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1月9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不能為派錢而派錢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1-09]

單仲偕 立法會議員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已開始諮詢議員來年預算案的意見。今年盈餘超高路人皆見,部分政黨要求政府「派錢」—以一次過方式大幅削減差餉、薪俸稅……讓綜援人士獲發「雙糧」,來一招「皆大歡喜」。對政府來說,這樣減稅不會影響到稅基,又能博取市民歡心,何樂而不為?

 可是,從公共理財的角度看,為派錢而派錢,對香港沒有好處。以今年為例,坊間財金機構及傳媒有預計八百至一千億元盈餘,派多少才算「適當」呢?二百億?四百億?還是六百億呢?這種理財方法流於隨便,沒有邏輯可言。政府如何決定「派」給那些市民?是否公平?是否有助紓緩社會上的不公平、怨氣?能否改善香港長遠的競爭力?看來很難做到。

 以今年初的財政預算案為例,政府大手筆減差餉、減薪俸稅、發一個月綜援和生果金,可是一些努力工作,但不住公屋、毋須交稅、沒有領綜援的人士,卻被遺忘了。但是這群市民,即使入息低微,仍然沒有依賴福利,寧願胼手胝足工作,但分享經濟成果時,卻沒有他們的份兒。這是香港社會的價值觀嗎?

 再者,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有推高物價刺激通脹的作用。在經濟不景時,政府增加開支,有助紓緩通縮。現時通脹雖然未算嚴重,但基層市民已感到生活開支上升的壓力,而且香港貧富懸殊嚴重,基層市民的薪金增幅追不上通脹,通脹越高,對基層市民越不利。而且市民通常會將一次過削減的稅款,用於消費而不會儲起,尤其經濟環境好,儲蓄意慾更低。在經濟好時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引致的通脹,要較經濟差時嚴重。政府有沒有必要在毫無需要時,派數百億元刺激通脹,令基層市民生活更困苦呢?筆者實在有疑問。

 而政府的財政狀況,又實在並非如股市般「好景」。今年初,國際貨幣基金會才發表過一份報告,指香港的收入不穩定。今年的情況正是如此。政府的額外收入主要來自股票印花稅和賣地收入,但股市不會天天三萬點。尤其香港人口已逐漸老化,無論政府委託學術機構做的研究,還是國金會的研究都顯示,香港未來數十年的醫療開支會不斷上升,對政府稅收造成嚴峻壓力。也因此,國金會要求政府累積接近天文數字的儲備——雖然「儲備達生產總值三成至五成這個水平」是否合理還是很具爭議。

 政府不是不明白問題的嚴重性:九八年,政府委託一位哈佛顧問研究香港的醫療融資問題,可是提出的方案無法達共識。十年過去了,我們還是沒有醫療融資方案。據說政府即將推出醫療融資方案,要市民除了強積金外,再供強醫金。可是,筆者對醫療融資方案並不樂觀:若供款是儲蓄,仍然會有市民儲蓄不足應付嚴重病患的問題,問題其實沒有解決;若供款有如保險,有分擔風險作用,則市民未必支持——因為供款不屬於自己,要市民供款讓「所有人」使用,市民反應會很強烈。政府真能找到一個既合理、又持久、又能照顧各利益團體,和獲市民支持的醫療融資方案嗎?筆者希望有奇蹟出現,但並不樂觀。

 話說回來,筆者的問題是:政府一邊想盡辦法派錢,一邊想辦法從市民口袋中收強醫金,不是很矛盾嗎?(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