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1月9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塑造青少年的國際視野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1-09]

胡志偉 牧師

 有團體作的調查發現,本港中學生當中逾三成青少年認為國際視野與個人無關,對於學業成績重要性不大。在全球化網絡年代,中學生輕易透過互聯網就可接觸各地資訊,可惜不少青少年只留意娛樂偶像資訊、音樂及電影等,只有不足四成留意國際新聞。本港中學生對國際的認識停留於表面及片面,國際視野不足,將影響我們未來的競爭力。

 面對社會的快速轉變,及充滿競爭的全球化趨勢中,青少年要具備宏觀的國際視野,才能保持香港的優勢;否則我們於全球競爭力的排位將進一步下降。倘若我們要開拓青少年的國際視野,這不應是「通識教育」的內容,筆者認為這更涉及港人文化素質的轉化,必須塑造空間,在觀念上不斷潛移默化,才能深植人心。政府部門、教育界與傳媒在其中可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影響青少年甚深的大眾傳媒,仍以娛樂偶像資訊為主導;筆者認為公營電台或製作的電視節目,宜強化國際視野有關的資訊。也許政府要考慮成立「通識教育電視頻道」,或鼓勵與資助教育團體製作節目。本港報章與電視台的國際新聞,所佔篇幅愈來愈少;這與市場有關;當更多港人對世界大事漠不關心,根本不認識達爾福爾在哪裡,發生了何事,自然造成了更少有關的報道。我們更要對國際新聞有專題式探討,才能幫助港人提升國際視野。

 新一代生長於多元文化,寬容程度較上一代高,我們要提供機會讓青少年更多與不同文化及語言的同輩有共同生活的體驗。成年父母要鼓勵子女不只往外地旅行或遊學,更要多接觸與了解當地文化生活;政府每年統籌的暑期活動,可考慮舉行「國際青年交流營」或「亞洲文化體驗團」等,透過親身參與,鼓勵青少年探索本港以外的世界。當青少年有更多跨文化的群體生活,他(她)們樂於參與其中,必能培育國際視野,欣賞及接受別異文化,並能多角度地思考事物。

 倘若我們不刻意提升英語或其它外語的水平,更多青少年不可能操一般的兩文三語,從而強化與外地人士交往的能力。試看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兩地青少年有華人、馬來人與印度人文化的交流體驗,較本港青少年「單一文化」為強。現今不少跨國企業,重視的是建立多元文化的員工團隊;人才培訓也強調「多元文化」的適應能力。從這方面趨勢發展,特區政府應投放更多資源於推廣不同的文化節期,如「南亞文化節」、「西班牙語電影節」、「伊斯蘭文化節」等,讓新香港人擴闊對普世文化的認知。

 當未來一代了解全球化需要的「多元文化」溝通技能,乃謀生及發展之所需,就有更大動力,要培養國際視野,知道將來的美國人可能操西班牙語多過英語,又明白本港金融業要吸納中東人投資,就要對伊斯蘭文化有基本的認知,又可能要把貨品售往全世界將來最多人口的印度,因此要學習與印度人打交道。本港在「多元文化」發展,尚有甚多可作的;只要我們正視而不自滿自足,本港青少年將有更廣大的天空!(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