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1月19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活化歷史建築 建造優質城市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1-19]

 ■李炳權工程師   ■嚴建平工程師

 近年,香港人對保留歷史建築,如荷李活道中區警署建築群、前中央書院遺址、灣仔露天市集、皇后碼頭、景賢里等議題很關注。行政長官在2007至08年度施政報告中訂出未來五年會全力推動文物保育工作,強調一個進步的城市,必定重視自己的文化與歷史,並有自己與別不同的城市生活體驗。建議以可持續的方式,因應實際情況對歷史和文物建築進行保護、保存和活化。文物保育工作包括推行「文物影響評估」、推動「活化歷史建築」和促進「私人文物保育」。同時政府亦會開設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集中統籌各項文物保育工作,對文物保育工作有長遠的工作承擔。

方針正確兼有承擔

 政府將會規定凡涉及歷史文化建築的所有公共工程項目必須進行文物影響評估,使具歷史價值的地點或建築物,在工程籌劃階段已得到從保育角度的關注,這是以積極而正面的政策和措施來處理我們重視和珍惜的文物歷史建築。

 對於政府擁有的文物歷史建築,一如既往,不但加以保存,更積極進行活化,發揮它們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政府將推出「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並已在基本工程儲備基金中預留了十億元,讓非政府機構申請活化歷史建築,希望運用創意將建築物轉化為獨特的文化地標,採取社會企業的營運模式,和注入商業管理元素,使歷史建築得以保存並發揮經濟效益。

 至於私人擁有的文物歷史建築,政府會對它們進行評級,並對獲評級為歷史建築物的私人擁有物業,如瑰麗的傳統中式祠堂和西式住所,提供經濟誘因,鼓勵私人保護文物,協助對文物建築進行維修,活化再使用。

有經驗及有信心活化歷史建築

 活化歷史建築不單只把建築物(實物的外貌)保護及保存,最重要的是建築物背後所隱藏的意義,如歷史、文化傳統、風俗習慣,與現今社會相結合,不斷賦予它們新意義,才能真正保育及活化歷史建築,得到市民的認同,建設和諧社會。

 政府在近年把「甘棠第」和「伯達尼修道院」進行復修並加以活化,分別改建為「孫中山博物館」及「伯大尼—演藝學院古蹟校園」。此外,與屏山鄧族攜手籌劃,把昔日的「屏山警署」,改建為「屏山鄧族文物館」。這些成功例子可供說明政府有經驗及有信心活化歷史建築,現推行「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讓非政府機構申請活化再利用挑選的政府歷史建築,希望使歷史建築得以保存外更可產生經濟效益。

 政府已踏出了重要的一步,創造一個有利於持續發展的政策和環境,使保育與發展並行、相得益彰。至於企業和個人方面,不但要多多認識「何謂文物保育」,學習「如何活化歷史建築」,更需要積極參與,共同建造優質城市與優質生活的香港。 (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