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1月20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中日關係的利好與玄機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1-20]

張智新 首都經貿大學公共管理系副教授

 11月15至17日,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訪問美國同布什總統舉行會晤。19日,他又將馬不停蹄地趕赴新加坡出席東盟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期間將同中國總理溫家寶會談。22日,自民黨政調會長谷垣貞一將訪華,此前福田已委託他面交給中國領導人的親筆信。在此前後,中日媒體都在盛傳福田有可能在12月底訪華的消息。

 透過福田訪美與近期中日的系列互動,可以管窺在福田上台後中日關係出現的新進展、新特點,其未來走勢也初見端倪。

進展積極勢頭良好

 福田上台近兩個月來,中日關係雖然並未出現此前有些分析者預期的熱絡景象,但仍有不少積極進展。

 一方面,福田內閣的對華善意表示較之安倍晉三更為積極。福田不僅延續了安倍對中日關係的「戰略互惠」定位,更為關鍵的是,他將以同中韓兩國的關係為核心的亞洲外交,同日美同盟、聯合國外交一起作為其外交政策的「三個中心」,顯示出中日關係在其外交戰略大棋局上的地位和重要性,較之安倍有所加重。福田關於任內不參拜靖國神社的公開承諾,比之安倍的模糊策略,無疑也讓中國感到欣慰。

 另一方面,安倍時期的中日各層次互動頻繁的良好勢頭得以延續。就在日本政壇因安倍辭職而出現權力真空之際,中國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的訪日之行依然圓滿成功;自2003年4月以來因禽流感中斷至今的日中朱交換活動重新啟動,中國於18日向日本贈送兩隻朱,而日本則將在20日把13隻朱送往中國;福田與溫家寶在新加坡的會面,以及谷垣隨後的訪華,雙方對福田訪華事項的密切磋商等,都顯示出中日高層交往管道的通暢。

觀望試探意味深長

 當然,所有這些正面跡象似乎仍不足以讓觀察者對中日關係感到振奮,因為目前濃厚的觀望試探氣氛才是雙邊關係主調。這種觀望試探不僅是中國方面,日本方面亦是如此。

 對於中國而言,福田能否抵擋得住民主黨等的嚴峻挑戰,日本政局會否發生重大變局,無疑是目前造成這種觀望試探的主因;而福田內閣濃厚的派閥色彩,也讓人對其外交政策的自主性、穩固性深表懷疑。

 對於日本來說,穩定並鞏固因受到多方挑戰而日趨微妙的日美同盟關係,無疑是其外交的當務之急,在這一外交基軸沒有穩固之前,中日交往自然處於維持觀望狀態;同時,在宣示主張釋放善意以後,觀察分析並正確平盤中方的回應和反饋,特別是如何定位未來對華外交的著力點、突破口等,也需要這種觀望試探。

 中日關係的利好其實還不限於上述進展上。

 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安倍晉三曾經大肆鼓噪的所謂「價值觀外交」,福田不再提及,而且預定明年春天發行的日本2008年版外交藍皮書中,也將刪去前外相麻生太郎力倡的「自由與繁榮之弧」等字句。同時,關於福田何時訪華的問題,不僅外交決策及操作層在緊鑼密鼓地研判運作,兩國媒體更是持續熱議。

 不過,中日關係的這些重大利好背後,仍有不容忽視的矛盾時隱時現。

玄機重重不容忽視

 其一,日本在非洲外交上姿態積極,明顯有趕超中國之意。日本政府日前初步決定,圍繞非洲開發援助項目而將於明年5月在橫濱召開的「第四屆非洲開發會議」(TICAD Ⅳ)上,將提出一份《橫濱宣言》,對非洲那些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的地區提供援助,幫助其制定應對措施並促進經濟增長。聯想到去年北京成功舉辦的中非論壇,此舉的對抗意味昭然若揭。

 其二,也是最關鍵的,中日在東海問題談判的定位、耐心等多方面都有極為重要的差異。近來,隨著中日東海問題新一輪磋商的無功而返,從日本外務省高官,到內閣官房長官町村信孝,直至福田本人,頻繁就此問題對華喊話,而且調子有步步升級之勢。

 透過這些喊話和中方的回應,可以看出中日在這一問題乃至整個雙邊關係上的暗中較量:日方明確提出,要將東海問題磋商機制由司局級提高到部長級,中國對此並無明確回應;日本指責磋商無進展的責任在中國,而中國對此堅決否認;日本一再敦促中國在此問題上作出所謂「政治決斷」,意在逼迫中國作出實質讓步,中方則堅持自己的一貫原則;日本公開明確提出年底前這一談判要取得突破的願望,中方則認為此事應從長計議,雙方都必須有足夠耐心;日方甚至有將東海問題談判進展作為福田訪華先決條件的意思表示,而中方堅持認為這是兩碼事,應該分開處理。

 其三,日本再度要求中國在朝核及綁架問題上給予合作,而中國在此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貫的:斡旋自當不遺餘力,施壓恐怕難以從命。

 看來,在「新福田主義」光芒照耀下的中日關係,確然增加不少利好因素,但箇中的玄機依然重重疊疊,未來能否撥雲見日,無疑需要雙方的共同努力。(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