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1月21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船舫建築 意趣獨特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1-21]
放大圖片

 ■香港仔「珍寶海鮮舫」

司徒一凡

 今年是香港旅遊發展局的前身「香港旅遊協會」成立五十周年,旅發局為此在本港多個地方舉辦巡迴展覽,展出珍貴歷史照片和歷年使用的宣傳品,向觀眾介紹香港旅遊業半個世紀以來的變化與發展。其中將一九七六年開業的「珍寶海鮮舫」列為香港旅遊業發展的里程碑之一,可見其舉足輕重的地位。

 「珍寶海鮮舫」是位於港島南區香港仔海中的船舫,以傳統中國皇宮建築特色裝修,全長七十六米、闊廿二米、高廿八米,共有三層,面積約四千五百平方米,可容納超過二千三百名賓客同時用餐,享有「世界最大的海上食府」的稱號。入夜後,通體燈火輝煌的船舫建築與海中的倒影構成一幅動人心扉的圖畫,成為訪港遊客必到的著名景點。

 無獨有偶,位於沙田城門河東岸小瀝源路與大涌橋路交界處的「明星海鮮舫」,是本港另一座大型船舫建築。這座狀似泊於岸邊的中式酒樓石舫,以雲石建成,其前身為「敦煌畫舫」,因仿古設計並配以敦煌壁畫裝飾而聞名,它當年是為代替六十年代停泊於沙田海的「沙田畫舫」而興建的。晚間燈火通明的景象,極富浪漫情調,成為沙田區地標及旅遊景點之一。

 上述這類船舫建築,原本是中國傳統園林中一種較為奇特的建築類別,主要起到點綴水景、創造行船遊賞情調的作用,一般置於水面上,有橋或模擬碼頭的跳板與陸地連接。舟身為石砌,船上建築大多為木構傳統風格艙房,船首較低,而後艙較高且通常為兩層,有樓梯可通達上層供登高遠眺。在歷史上,無論是江南文人的私家園林,還是至高無上的帝王苑囿,均建有船舫,其名稱也五花八門,有叫「不繫舟」、「畫舫齋」、「畫舫」的,也有稱「香洲」、「石舫」、「清晏舫」的,不一而足。連嶺南園林也建有模仿珠江「紫洞艇」的船廳。

 船舫建築不單外形獨特,與中國傳統的廳堂建築不同,而且其設計意念亦充滿奇趣和內涵。它的產生與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哲學思想和生活方式有密切的關係。

 中國歷代士大夫知識分子均喜愛大自然的山水景色,認為良好德行和獲得知識都仰賴於「虛靜」。在幽靜美麗的環境中修身養性,排除外界干擾,才能達天地之勝,使人變得聰慧。古時有不少士人仕途失意,對現實生活不滿,總想遁世隱逸,他們多半會搭乘舟船出行,逍遙伏遊於山水之間。李白就是乘舟遊歷的能手,他的詩句中有:「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和「湖月照我影,越水蕩漾青猿啼」等描述,將自己對山水林泉的眷戀、對仕途的擔憂、對社會的不滿,一齊化作對舟船生活的憧憬。陶淵明也有「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搖搖以清揚,風飄飄而衣吹。」的描述,表達了他對舟船生活的特別感情。

 然而,真正能像李白、陶淵明那樣隱逸於山林間的文人士大夫畢竟是少數,大部分人還是熱衷於做官,不願放棄在都市裡與父母妻兒共聚天倫的生活享受,於是便在自家花園的水池中建造旱船、石舫,來寄托他們不可實現的理想。就像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在《畫舫齋記》中所言:「凡偃休於吾齋者,又如偃休於舟中。山石猶崒,佳花美木之植,列於兩簷之外,又似泛乎中流。而左右山林之相映,皆可愛者,故因以舟為名焉。……予聞古之人,有逃世遠去江湖之上終身不肯返者,其心必有所樂也。苟非冒利於險,有罪而不得已,使順風恬波,傲然枕蓆之上,一日千里,則舟之行,豈不樂哉。」既要模擬泛舟遊歷山水風景,又想抒發居安思危、退歸林下的理想情操,這正是中國古典園林舟船建築的主要思想內涵。

 皇家園林舟船建築的意趣就與私家花園大相徑庭了。北京頤和園的「清晏舫」是我國古典園林中最大的石舫,得名於唐代鄭錫《日中有王字賦》中的「河清海晏,時和歲豐」,有祈祝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之意。石舫原是明朝圓靜寺築於湖上的放生台,清乾隆二十年(一七五五年)改建為旱舟,船身用雲石雕砌,長三十六米,船上設中式樓房,每年四月初八「浴佛日」,乾隆均會陪同其生母在此放生,以表從善依佛之心。旱船上部結構於一八六零年被英法聯軍焚毀,光緒十九年(一八九三年)慈禧挪用海軍經費修復頤和園時,將其改成西洋火輪樣式,兩層木結構的船艙也油飾成雲石紋樣,頂部有華麗的磚雕裝飾,是我國現存石舫建築的珍品。

 本港的一些中式公園內也有不同造型的旱船和石舫。位於深水步李鄭屋h旁的漢花園,水池中泊著一座漢代建築風格的龍首石舫;鄰近美孚新h的荔枝角公園第二期「嶺南之風」園和荃灣賽馬會德華公園,各有一座風格各異的船舫建築。在荃灣老圍旁的山峽中,筆者還見到一座名為「香海慈航」的船形廟宇建築,造型頗為獨特,其下還有山澗流過,據說此廟是本港僅有的一例。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