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1月23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關於「台灣意識」發展的政經觀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1-23]

李家泉

 關於「台灣意識」,不久前我曾經寫過兩篇短文:一篇是關於「台灣意識」發展的歷史觀,一篇是關於「台灣意識」發展的哲學觀。這裡,我想再寫第三篇,即本文標題所揭示的關於「台灣意識」發展的政經觀。

「台灣意識」發展的四個時期

 我這裡所說的政經觀,是就政治經濟學的含義說的。具體講,就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關係。「台灣意識」屬於上層建築,它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而上層建築又反作用於經濟基礎,兩者是一種辯證關係。

 自1949年國民黨在大陸兵敗撤台到現在,快60年了,基本上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第一時期,大體是70年代中期以前,基本上是隨蔣氏父子同去台灣的親蔣大陸籍資本勢力「一霸天下」的局面。作為上層建築的政權和意識形態,自然都控制在國民黨手裡。這個時候的「總統」和「副總統」都是新去台灣的大陸籍人士。當時的「台灣意識」並不明顯。

 第二時期,大體上是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蔣經國去世以前,基本上是隨蔣新去台灣的大陸籍親蔣資本勢力為主,台灣新興的地方資本勢力為輔的聯合政權。這個時候的「總統」是親蔣的大陸籍人士,「副總統」是台灣本省人。這時的「台灣意識」已浮上台面,但並不佔主導地位。

 第三時期,大體上是從1988年初蔣經國去世到李登輝接班前期,與第二時期相反,其政權已質變為台灣新興的地方資本勢力為主、親蔣的大陸籍資本勢力為輔的聯合政權。這個時候的「總統」是台灣本省人,「副總統」是親蔣的大陸籍人士。此時的「台灣意識」已逐漸上升,並居相當優勢地位。

 第四時期,大體上是從李登輝主政後期即1996年起直至陳水扁兩屆上台主政,與第一時期相反,無論是台灣的經濟領域還是政治領域,都是台籍新興的地方資本勢力「一霸天下」的局面。這個時候的「總統」、「副總統」都是台灣本省人。此時的「台灣意識」已居主導地位,並在陳水扁第二屆主政期間蛻變為要求「台灣主權獨立意識」。

 這裡要特別指出的是,上層建築對於經濟基礎的反作用。台灣地方新興資本實力,其實早就超過蔣政權的大陸籍資本實力,但因上層建築中的大權仍掌握在以蔣經國為代表的大陸籍基本勢力手中,所以終能阻撓和延緩台籍新興地方資本勢力的過速崛起。但到蔣經國去世以後,政權先後落在以李登輝和陳水扁為代表的台灣地方新興資本勢力手中,情況就大變了。政治干預經濟,包括經濟、文化、教育在內的各個領域迅速被「綠化」。上層建築直接反作用於經濟基礎,而在上層建築中的「意識形態」即「台灣意識」更起著帶頭的推波助瀾的作用,致使後來和今天的台灣問題和兩岸關係更加複雜化。

「台灣意識」不能演變成「台獨意識」

 以上所述,不過是台灣一個地區的情況,是整個中國一個不是太大的局部。台灣畢竟是中國的一個部分,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外省人是中國人,本省人也是中國人;先去台灣的外省人是中國人,後去台灣的外省人也是中國人。無論是外省人當權,還是本省人當權,也無論是先去台灣的中國人當權還是後去台灣的中國人當權,都是中國的地方政權。儘管少數分裂主義者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但事實畢竟是事實,無論從歷史、地理、民族、文化、血緣、法理等方面看,都是無可否認的。台灣同胞歷史上所受到的苦難最烈,祖國大陸的人民感同身受。但決不能因此就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甚至不承認台灣是中國的領土。歷史上兩岸中國人所蒙受的苦難,大的方面是相同的,歸根結柢都是外國侵略者造成的。如今,少數分裂主義者,利用自己手中所一時控制的權力,利用歷史上存在的「悲情」,在意識形態上大做文章,把「台灣意識」引向「台獨意識」,使一般的「台灣意識」炒作成「台灣主體意識」,再炒作成「台灣主權獨立意識」,無非是歪曲事實,激化矛盾,製造對立,從而妄圖達到分裂祖國的目的。然而這一切都將是徒勞的。

 應該看到,新中國已經和平崛起,它已巍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它無論在經濟、科技、政治、國防的實力方面都遠非過去可比,其影響力將是全面的、巨大的、不可低估的。無論是經濟基礎還是上層建築,台灣都將無法與祖國大陸相比。從眼前現象看,兩岸關係似不樂觀;然從長遠前景看,分裂主義者是注定要失敗的。他們在意識形態上所人為鼓噪起來的「台獨意識」,終歸會像肥皂泡一樣地破滅。(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