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1月24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中德關係風波及其走向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1-24]

邱震海博士 鳳凰衛視時事評論員

 最近一段時間,素來穩定的中德關係忽然平地起風波: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日前表示,德國領導人會見達賴,嚴重損害了中德關係,也損害了中德雙方的共同利益,希望德方能從兩國關係的大局和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盡快採取切實有效措施,消除德國領導人的錯誤做法帶來的消極影響,以利於雙方關係的改善。與此同時,包括人權對話、法治對話和副外長級戰略對話在內的一系列中德對話被取消,德國財長原定的訪華也被取消。

德外長退讓 默克爾對華策略將持續

 而在德國方面,德國總理默克爾則強硬表示,作為聯邦總理,她自己可以決定「見誰,在哪裡見」,德國外長應支持其決定。今年九月,剛剛結束北京之行的默克爾在事前沒有知會中方的情況下,在聯邦總理府會見了達賴。十月下旬,默克爾出訪印度,在新德里期間大力推廣其「價值觀外交」,給人明顯的拉印制華的印象。稍早之前,由默克爾擔任主席的執政黨—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在其黨代會上通過一份綱領文件,明確將中國指為未來潛在的競爭對手。

 凡此種種,都不但受到北京指責,而且也受到其執政夥伴—德國社民黨和德國前總理施羅德的嚴厲批評,由此也導致德國「大聯合政府」內部在對華政策上的嚴重分歧;而恰好十一月是德國「大聯合政府」成立兩周年,這一本身就裂痕重重的政府是否會因對華政策分歧將加速其搖搖欲墜的進程,一度十分令人關注。

 但從幾天來最新的發展來看,社民黨外長施泰因邁爾已做出讓步,表示他作為新近上任的政府副總理,將全力維護「大聯合政府」的對外一致。因此可以預計,在可預期的未來,默克爾的對華強硬姿態將不會有根本改變,中德關係將進入一段至少是暫時的冷戰期。

默克爾親美疏華的背景

 默克爾政府上台兩年,其親美疏華傾向日益明顯,其間原因主要有:一、中國崛起大背景:中國近年的迅速崛起,給整體西方世界的民間和政府造成壓力,德國作為歐洲主要大國,其在市場、能源、高技術和人才方面最早感受到來自中國的壓力,其主要表現在民間對華情緒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二、歐美接近背景:美國布什政府第二任期,改變了原先的單邊主義外交策略,歐美在一系列國際問題上加強協調,而這又適逢歐美同時感受到中國崛起的壓力,因此雙方在對華政策上也更加強協調;三、默克爾個人背景:默克爾出身原東德,八十年代末曾是東德民主運動積極分子,因此在人權和民主等價值觀上較西方實用主義政治家更為激進。

 但默克爾政府上台後,無論在內部還是在對華政策上都經歷了一個微妙的磨合與調整階段。在內部,出身基民盟的總理默克爾和出身社民黨的外長施泰因邁爾,在「到底誰主導德國外交政策」的問題上,經歷了一段磨合期,最後結果是外長施泰因邁爾敗下陣來,默克爾完全掌握了包括對華政策在內的外交主導權。在對華策略方面,去年五月默克爾首次訪華,在堆積如山的內政難題之下,專程抽出兩天專飛北京,顯示她當時還將中國作為德國在亞洲最重要的戰略夥伴;但到了今年八月第二次訪華時,默克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演講,則明顯折射了其對華戰略思路的轉變,也成為兩個月後基民盟外交文件中對華部分充滿敵意的基礎。其間的原因是多樣的,有美歐最近一年繼續強化的因素,也有默克爾本人在基本處理完內政難題後,騰出精力對全球戰略格局的把握,當然可能也有中國方面對歐洲外交公關策略上的失誤。

中德關係惡化對雙方不利

 中歐關係的緊張對雙方都具有負面影響。對歐洲來說,中國是其最大的市場;以德國為例,此次中德關係由於默克爾個人風格原因而起風波,但一定會影響德國在華的經濟利益;而且法國總統薩科齊訪華在即,雖然薩科齊也有較強的親美疏華情結,但他此次訪華,原定的法外交部人權專員將不會隨行,這是否與中德關係緊張有關尚不得而知。但德國企業界已有擔憂,中國可能將原先給德國的訂單和其他經濟利益,分撥一部分給法國。若中國實行這一策略,料可收到一箭雙雕之效,亦即既讓德國一定程度上承擔經濟後果,同時也對薩科齊潛在的疏華傾向具有一定警示作用。

 對中國來說,必須認識到,歐洲對華情緒全面逆轉是一個現實乃至趨勢,德國只是開端而已;而中歐關係作為平衡中美關係的槓杆,其作用不可低估。因此,如何研判和化解歐洲對華情緒和政策的逆轉,成為中國外交的重大課題。

把握歐洲特點 開展國際公關工作

 在這方面,中國外交須注意歐洲的幾個有別於美日的特點:一、具有濃重的理想主義色彩(包括在西藏問題上),尤其是直接經歷東西方冷戰之後,這種色彩就更為濃重;二、務實和實用主義兼而有之,前者使其能擺脫情緒的紛擾,後者則使其重視經濟利益;三、不具備全球戰略野心,這一點與美國形成截然反差。因此,與歐洲打交道,人們往往會發現有時較美國更困難,有時卻又較美國更容易:更困難源於其理想主義的執著,更容易則來源於其務實和實用兼有的特質,尤其是其較少用政治和戰略的眼光來對待中國。這在中美和中歐貿易戰中可以看得非常清楚。

 當然,近年歐洲部分政治人物也逐漸染上以政治和戰略眼光看待中國的惡習,但與美國還是存在一些差別。這首先表現在數量和規模上:就歐洲內部而言,默克爾式的對華思維雖已具主導性,但尚未形成多數意見;其次,如果說美國是希望阻止中國崛起,那麼歐洲則更多是希望在中國崛起過程中改變中國。了解歐洲的特點以及歐美之間的細微差異,將有助於中國展開適當、有效的國際公關工作。(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