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1月28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人物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蘇柏軒 25歲的戰役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1-28]
放大圖片

 ■蘇柏軒落力將音樂普及化。

文:武 俠

 25歲,該是十分銳利的年紀。對生活有意見,對社會有話說,對現實有反叛。

 25歲的蘇柏軒,香港兒童交響樂團指揮,拿的是半職薪水,兼職在港台節目《4維賣藝》出鏡當主持,他說:「很多同學在銀行或某些機構工作,沒有機會發表自己的意見;我賺不了錢,卻常常意見多多。」

 蘇柏軒何止意見多多,在師長眼中,恐怕還是麻煩多多。

學校攪屎棍

 蘇柏軒於耶魯大學比較文學系畢業,課餘幹的卻是與比較文學截然不同的事。「我和朋友一起創辦了Saybrook樂團,因為這個樂團,當時激怒了不少人,大家都對我們很避忌。」

 那年他19歲,在讀二年級。他激怒的人包括音樂系教授,還有很多認為音樂該是很「高竇」的人。「但我不是音樂系學生,而是比較文學系的;而我們系裡的每一個教授,在五十年代時都是很激進的,個個都是極左派份子。」

 辦樂團並不稀奇,稀奇的是蘇柏軒辦的樂團,卻頗有與校內樂團對著幹的味道。「我們都對學校的音樂不是太滿意,和各地的音樂界一樣,他們很重視圈內關係,和外界較疏離,不會經常和觀眾溝通,我們覺得很有問題,便常常在想該如何打破這種局面,便創立了這個樂團。」

 樂團成立,所有人都可以一起玩,演奏會是免費的,演奏的是大眾喜歡的曲目,「難的樂曲也會演奏,但就會盡量將之變成大眾所喜歡。」結果參與的大部分是非音樂系的人,「讀科學的、社會學的,很多對音樂有興趣,但未有必機會玩的人,都可以來玩。」

 蘇柏軒說:「音樂是屬於所有人,而不是某一個階層的。」現年25歲的他,從彼時起便在打著這樣一場戰役:「我是個理想派的人,同學沒有像我那樣不理現實,有的現在已在大歌劇院實習。我也曾想過走這樣的路,但如果你到歌劇院中,接觸的始終只是那一班人,為甚麼音樂要被某個階層的人霸佔?我很想趁自己還年輕,還可以打拚的時候,去打開一個缺口。」

開一個缺口

 替港台節目做主持,聯同香港兒童交響樂團在渡輪上演奏莫扎特的樂曲,都是為了要「打開一個缺口」。

 蘇柏軒四、五歲開始習樂,從鋼琴開始,小提琴、中提琴、管風琴……眾多樂器都手到拿來。畢業後拜指揮家Gustav Meier為師學指揮,一如《情人交響夢》中的千秋王子。

 「如果是拉小提琴的,永遠都是主角,會更適合當演奏家。但鋼琴以伴奏為主,因此自小便學懂了要按捺住自己,不能太自我,也要懂得去遷就、配合其他的樂器。」蘇柏軒說,但音樂上他會遷就,生活中的事情,見到不贊成的,卻不吐不快,像自創樂團,挑戰校內的權威。

 甚至畢業後也沒有像志願投身音樂的朋友一樣,到大歌劇院實習,卻回到香港,在兒童交響樂團領個半職的薪水。「其實還是很掙扎,掙扎會不會離開,尤其女友現在美國讀書。但我知道,即使離開了,我的心仍是離不開。無論怎樣,我都想可以做些和香港有關係的事情。」

 他昔時在英基中學讀書,1999年高級程度會考後,到北京大學修讀中國哲學,了解自己所不認識的世界。「現在我教小朋友音樂,不只是教,還和他們一起做一些表演的東西,我很希望可以幫助他們開眼,讓他們知道,音樂不是一切,但音樂可以幫助他們了解這個世界。」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人物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