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新 首都經貿大學公共管理系副教授
薩科齊雖然對華索要巨額訂單,但他對經貿關係的重視強調,或許能夠稍稍平衡默克爾「價值觀外交」的負面影響;他的務實姿態與做法,或許能稍稍降低歐洲對華外交的道德理想主義色彩,從而有效減少歐洲大國整體右轉給中國帶來的憂慮、緊張。所有這些,對於中歐關係的健康發展,乃至全球戰略的總體平衡,積極意義都是不容忽視的。
25-27日,法國總統薩科齊訪問中國,先後與胡錦濤等領導人見面會談。這是他自今年5月7日當選總統以來首度訪華,也是他對亞洲的第一次出訪。對於他此行的意義和影響,國際國內輿論此前就予以高度關注。
訪華時機敏感特殊
薩科齊為期三天的中國之行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首先在於其所處的時機、背景的特殊性、敏感性。
從時機上看,薩科齊此行的時間方位無疑值得分析。先看薩科齊訪華前的外交動作:其一,11月6日,薩科齊對美國進行了「旋風」式的25小時訪問,重啟中斷六年之久的對美首腦訪問,受到白宮晚宴、國會演講等熱情接待。而更早的8月,當時尚未離婚的薩科齊曾攜妻赴美度假,布什在自家莊園招待她,上演了一齣「庭院外交」戲;其二,同樣在月初,薩科齊曾短暫訪問非洲小國乍得;其三,10月9日,曾在人權、能源等方面高調批評俄羅斯的薩科齊訪問俄羅斯,輿論普遍認為此舉意在修補趨於冷淡的法俄關係。
薩科齊訪華時機的兩個重要外部參照則分別是:中德關係因為默克爾對華策略重要調整,特別是其會見達賴而遭遇寒流;28日,中國和歐盟將在北京舉行高峰會,討論包括知識產權保護、雙邊投資與匯率,以及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解除對華軍售禁令等廣泛議題。
當然,薩科齊首度訪華的宏觀背景則更為特殊:一是歐洲大國近年來右翼政黨紛紛上台執政,以默克爾為代表的新一代領導人,正掀起一股「道德外交」、「價值觀外交」的小潮流,「親美疏俄制華」的姿態日趨明朗;二是中國崛起的步伐越來越快,尤其是GDP即將超過德國等事實,讓中國越來越成為歐美日等西方陣營關注的焦點,引發其新一輪的全球戰略調整;三是俄羅斯因為能源等因素而加速恢復實力,對美歐的戰略進攻及包圍姿態的回應日趨強硬。
法德對比鮮明
在這種特殊背景和敏感時刻訪華的薩科齊,雖然以「親美派」著稱,也一再聲稱要同希拉克領導的過去決裂,但在對華態度和政策表述等方面,都與上任後曾兩度訪華的默克爾形成鮮明對比。
薩科齊雖然也視中國崛起為新的挑戰,但更將其當作法國的機遇,在戰略上堅持發展中法友好關係,表示將信守法國以往的對華承諾。反觀默克爾,則高舉「價值觀」大旗,在戰略上將中國視為威脅,不僅在外交策略上完全拋棄施羅德時期的對華友好基調,而且在實質行動上也作出靠近美國、拉攏印度以牽制中國的舉動,在人權、西藏等中國一貫忌諱的核心議題上公開發難。
薩科齊對華也有批評,如在環境、匯率等方面的指責,但與默克爾在人權、西藏等政治議題上的攻擊相比,其範圍多數不具政治戰略意義。在這種意義上說,人們寧願將薩科齊的批評視為一種朋友間的坦率,而默克爾的批評則純屬敵意十足的挑釁。
平衡中歐關係
薩科齊高度重視中法經貿交流與合作的繼續發展,很謹慎地防止政治歧見對這方面的阻礙甚至損害,顯示出理性務實的一面。但默克爾絲毫不顧中德經貿關係大局,盡顯外交上的道德理想主義色彩。
如此看來,薩科齊在中國受到包括以法式大餐等為標誌的熱情款待,自然不難理解。
在當前歐洲大國總體政治趨勢右轉的大背景下,基於薩科齊同希拉克諸多政策理念的重大分歧,可以預見,要想讓薩科齊在中國一直努力謀求對歐外交重大目標,如接觸對華軍售禁令、承認市場經濟地位等問題上,同希拉克一樣不遺餘力,恐怕還有待觀察。但至少可以預見,他有意願當然也有能力讓中法關係繼續平穩運行在友好合作的健康軌道上。(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