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心臟醫生李沛然(右)為許健深(左)量度腰圍,證實他是中央肥胖。本報記者李見安 攝
【本報訊】(記者 李見安)「大肚腩」是中央肥胖的警號。惟有醫生指出,不少人錯把「褲圍當腰圍」,忽視減肚腩的警覺性。一項調查亦發現,每10名心臟病患者便有3人屬於中央肥胖,雖逾7成聲稱有著意改善腰圍,但只有四分一人見效。醫生表示,要預防中央肥胖,必須持之以恆做運動,並應定期以正確方法量度腰圍。
BMI不適用 易患心臟病
63歲的許健深自2002年起心臟病發後,每餐只吃一碗飯,並定時做運動。他說,一直是買34吋腰的褲子,但經醫生量度下,才知悉真正腰圍是41吋,並證實有中央肥胖問題。他稱:「我都覺得好驚訝。」心臟專科醫生李沛然表示,即使以體重及身高量度出來的體重指標(BMI),也未能反映體內脂肪分布,而量度腰圍才可了解肚腩的脂肪積存,惟不少人經常以穿褲子的尺寸當作腰圍計算,量度出來往往「差幾吋」。他稱:「應量度胸骨及盆骨中間位置。」他說,亞洲男性腰圍超過34.6吋、女性腰圍超過31.5吋即屬中央肥胖,而今年7月國際中央肥胖調查報告指出,本港目前約37%男性及42%女性是中央肥胖,情況令人擔心。
香港中文大學那打素護理學院副教授車錫英稱,今年7至10月訪問了342名「關心您的心」的心臟病友,發現約3成受訪者屬中央肥胖,其中83.9%沒有定期量度腰圍,即使有72.9%病人聲稱有著意改善腰圍,以減輕復發,但只有四分一人見效,仍有26.7%受訪者的腰圍不跌反升。
李沛然解釋,中央肥胖者容易出現代謝綜合症,因積存在腹腔的脂肪包圍體內多個重要器官,脂肪所釋放的有害化學物質可影響新陳代謝及胰島素抗阻性,因此中央肥胖者較一般人患上心臟病、血脂異常、高血壓、糖尿病等機會為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