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2月7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古典瞬間:品茶與鬥茶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2-07]
放大圖片

 ■宋代《鬥茶圖》(局部)

 ■吳思強

 茶,是國人最愛的飲料之一。乾隆爺曾說,國不可一日無君,君不可一日沒茶啊。國人愛茶,在喝茶過程中,產生出不少茶文化。品茶,是茶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精彩部分。

 今人品茶,主要品茶色、茶味、茶香、茶形,通過上述四品來品賞茶韻。然而,這品茶最初並不是品茶,而是鬥茶。

 鬥茶,古時又稱「茗戰」。蔡襄《茶錄》中說,鬥茶之風很早便由貢茶之地—建安興起。建安生產大量的好茶,是貢茶之地,每年,都要向宮裡貢茶。然而,選什麼樣的茶貢獻給宮裡?建安人有建安人的做法。他們通過鬥茶來選貢茶。初期,鬥茶只是「試茶」。蔡襄《茶錄》中說,建安北苑諸山,官私茶焙之數達一千三百三十六,製茶者造出茶來,首先要比較高低,於是相聚而品評。這就是鬥茶的雛形。

 范仲淹《鬥茶歌》曰:

 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鬥美。鼎磨雲外首先銅,瓶攜滿目中泠水。黃金碾畔綠塵飛,紫玉甌心雪濤起。鬥茶味兮累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其間品第胡可欺,十目視而十手指。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

 范仲淹把「試茶」的原因與「試茶」的現場都描述得很清楚。范仲淹的《鬥茶歌》與蔡襄的《茶錄》,都說明了我國鬥茶的起源於宋朝,起源於民間。

 製茶商為選貢茶而開戰鬥茶。鬥茶之風,後來漸傳向社會。首先進入賣茶商中。宋人劉松年的《茗園賭市圖》,說的就是這回事。圖中有老人、婦女、兒童和挑夫販夫,鬥茶者攜帶器具,一邊品嚐一邊誇耀自己的茶品。

 民間的鬥茶之風,後來又傳入宮中,在文人雅士中很為盛行。自稱「茶淫」的明朝張岱,在《陶庵夢憶》中,記述了他和善於瀹茶的名士閔汶水之間的一次有趣的「鬥茶」。

 崇禎十一年秋,張岱抵南京拜訪閔汶水,閔汶水故意迴避他,讓他坐了很久的冷板凳。後來,見張岱心誠,才再次出來見面。張岱說,久聞閔老的大名,今天如不能暢飲您老的茶,我決不回去!閔汶水一聽樂了,想不到天下還有這樣的「茶癖」。於是他親自當爐煮茶,款待客人。張岱呷了一小口,問閔汶水,這茶產於何方?閔汶水回答說,這是閬苑茶(產地四川)。張岱再細啜一口說,你呀別騙我,這茶是閬苑茶的製法,但味道卻不像。閔汶水笑說,那麼您知道他產於何地?張岱舉杯再品啜了一口茶後慢慢道,真像是羅芥山的名茶。閔汶水聞言吃了一驚,說,奇!奇!張岱又問道,這水是哪裡的水?閔汶水說,是惠山泉(今無錫)。張岱說,不要再騙我了,惠山泉運至南京路途遙遠,千里致水而不見其水之老,這是什麼道理?閔汶水說,我實在不敢再向您隱瞞什麼,這真的是惠山泉,只是在汲水前必淘淨泉井,待後半夜新泉湧至才汲之,並非得江風滿帆才行舟運水,所以這水淅嫩不生雜物,即使尋常的惠山泉與它相比猶遜一籌,何況其他的水?說罷又自言自語地連說兩個「奇」字。閔汶水又端來一壺茶為張岱倒上,說,您再品味一下這茶。張岱細細品鑒後說,這茶香氣濃烈撲鼻,味甚渾厚,一定是春茶!剛才煮的茶則是秋茶。閔汶水大笑說,我已七十歲了,所見精於鑒賞茶的人沒有一個能比得上您。

 從上述看,張岱與閔汶水的鬥茶,已不是建安時期的製茶商的「試茶」,也是唐庚所寫的「某為上,某為次」的鬥茶,而是已跳出了原來的格局,鬥出了茶人的涵養,鬥出了茶人的諳熟品茶之道與功力。

 古時的鬥茶,從一開始就帶著濃濃的品茶韻味。於是,後來鬥茶之說,漸改為品茶。

 在清朝的《紅樓夢》中,曹雪芹借妙玉之口,把品茶之說和喝茶之界,說得清清楚楚。四十一回中就有這樣的描寫:(妙玉)笑道:「就剩了這一個,你可吃的了這一海?」寶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雖吃的了,也沒這些茶糟踏。豈不聞『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牛飲騾了』。你吃這一海便成什麼?」可見,清時,品茶是很為講究的。講究什麼?講究的是量,「一杯為品」也。

 現代的梁實秋品茶很為講究,他每次到洞庭湖,必購君山茶。以沸水沏之。此時,他並不忙於喝茶,而是先觀賞杯中每片茶葉的變化情形,觀賞那片片茶葉,在沸水的熱泡下,如針狀直立,悠悠蕩蕩的漂浮杯中的美姿,觀賞足後,才再啟開兩唇,輕輕呷上一口,讓茶的芳香在口中迴盪,再緩緩吞下,慢品君山不俗之香。梁實秋品茶,先觀其形其色,後品其味,品茶內涵深厚,意韻釅釅,令人羨慕,令人佩服。

 如今,鬥茶之風早已消逝,品茶卻「興旺發達」。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