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2月10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港深支援盲 跨境學童無助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2-10]
放大圖片

 ■現時全港約6,000名跨境學童,需奔波兩地之間求學。 資料圖片

 從深圳的住所出發,往來香港的學校上課。現時全港約6,000名跨境學童及家長,每天都要應付兩地學習及生活文化的差異。有社工指,10個跨境家庭有9個都會遇上親子溝通、夫妻關係欠佳等問題;但這個極需要支援的群體,偏偏成為了港深緊密交流下的社會支援盲點:香港社工缺乏資源進行跨境服務,而深圳尚未成熟的社福體系亦難以照顧這班「香港人」。

 隨著跨境學童增多,相關問題儼如一個又一個「計時炸彈」。有社工坦言,如政府不正視這些家庭的需要,當那些內地母親獲批單程證來港定居後,問題勢將陸續「引爆」,如在天水圍發生的新移民家庭慘劇,也難免重演。  ■本報記者 羅賀琪

深港兩地交通越來越方便,令到港讀書的跨境學童也不斷增多,單是今年數字便較去年增長逾3成,每日跨境上下課者近6,000人。最近社會已有更多人注意到跨境學童上下課時的交通安全及配套問題,但這些學童的其他方面的需要,如家庭問題及學習問題,卻仍備受忽略。

奔波兩地求學 無暇溫習

 基督教勵行會現有的「跨境學童及家長支援服務計劃」,是全港僅有提供跨境服務的數個機構之一。該會社會服務部經理鄧錦明(小圖)指,跨境學童普遍都因花大量時間在交通上,令其欠缺時間溫習功課致成績較差,也會因沒時間參加課外活動令社交能力較低,而部分人更有與父母缺乏溝通及情緒不穩等問題,他按經驗估計,其實近9成的跨境學童家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需要外界支援。

 由於兩地文化存在差異,加上跨境學童的母親本身也承受沉重壓力,致使她們經常以打罵方式管教子女,或打麻雀「減壓」。鄧錦明表示,因大部分跨境學童的父親都要來往兩地工作,由母親獨力照顧孩子,「她們擔子重之餘,又要經常擔心屋企經濟問題、丈夫有外遇等,而且很多人均來自外省,在深圳『無人無物』,要傾訴也沒有對象,令家庭問題加劇。」

母患精神抑鬱 殃及子女

 事實上,這批跨境母親亦「自身難保」,曾患抑鬱症甚至瀕臨自殺邊緣者大不乏人。鄧錦明指,家庭困難與學童問題往往會造成惡性循環,延誤日久難以解決,「曾經有跨境生在學校出現嚴重的情緒問題大吵大鬧,後來我們才發現原來他媽媽有精神病,雖然每個月會到香港覆診,但根本不可能照顧到小朋友。」最後社工也未能幫助這個家庭,只能把該名學童轉介予教育局的心理學家跟進。

 然而,雖然跨境學童的家庭急需支援,但相關服務顯然不足,令他們處於港深夾縫間,幾近被遺棄。深港跨境學童家長會主席黃菁葒坦言,不少跨境家長在教導子女時常會遇到問題,但都求助無門。她指出,現時香港政府主要透過駐校社工輔導跨境學童,但駐校社工根本不可能跟著學童放學,返深圳提供支援;至於深圳方面的社工支援制度仍未成熟,即使有社會服務提供,也主要以當地的學校或婦女團體為主,未能覆蓋這些居深的港人家庭,所以除非他們主動上門求助,否則根本沒人理會其問題,黃菁葒慨嘆:「兩面都唔太理會,變成支援盲點。」

擬來港定居 成「計時炸彈」

 由於這批跨境家庭的母親大部分都正在申請或已獲批單程證,準備來港定居,也令其成為「計時炸彈」。鄧錦明指,這批準新移民來港前已壓力重重,如處理不好,來港後面對生活環境的轉變,隨時會「引爆」,「深圳都叫地方大,但香港房屋地方細,有問題的跨境家庭如果逼住要『困埋』一齊,爭拗仲多;以前在深圳,如夫妻間真的發生衝突,丈夫也可選擇不回家『避風頭』,來港後更是無得避,可能變成『困獸鬥』!到時天水圍的家庭悲劇也隨時會重演。」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