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王嘉良用祖傳手法緙織的龍袍,其中隱藏著諸多精妙。
■本報上海新聞中心記者:吳嘉昊(文/圖)
挽救民間傳統工藝系列三之二
緙絲、刺繡,皆是秀雅精巧的蘇州文化的典型代表,在絲線交錯中變幻出世界百態和人間萬象。然而就在蘇繡以十萬繡娘從藝、市場並行繁榮的同時,緙絲這種屢屢為皇家龍袍所採用的「織中之聖」卻已輝煌不再。就連當年作為中心產地的蘇州亦已繁華落盡,箇中高手幾全銷聲匿跡。這個自唐代延續至今的古老工藝正面臨著失傳的危險。直到故宮博物院到蘇州民間尋訪緙絲大師修繕文物龍袍時,緙絲這種絕技才撥雲見日,得以重現江湖。
故宮博物院花了兩周時間尋獲的這位緙絲大師名叫王嘉良,是蘇州緙絲工藝的翹楚。王嘉良10歲上機操梭,在近60年的緙絲生涯裡,他獲得多個國家級的金獎,其作品《福祿壽》至今仍被日本天皇收藏著。
皇家貢品 五代世襲
現年69歲的王嘉良,是蘇州相城區元和鎮人。他的家族,世代為皇家宮廷進奉緙絲織品,祖先清代緙絲匠師王新亭就曾為慈禧太后緙織了「八仙慶壽」袍料和霞帔;其子王錦亭擅長繪畫,作品《麻姑獻壽圖》1915年送展巴拿馬世界博覽會並獲獎。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歷練和揣摩,王嘉良也將緙織龍袍的技藝承襲得爐火純青,仿製的龍袍幾近亂真。「故宮博物院讓我來修補明清龍袍,可能就是看中了我們祖孫五代精通緙絲的手藝吧。」
他接下的任務,包括修復一件清代中國龍袍和仿製一件明代龍袍。其中仿製明代龍袍其用線只能是單絲,且密度高,難度相當大。即使如此,王嘉良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硬是獨自完成了這項不可能的任務。
仿製龍袍 獨門秘笈
一「戰」成名,王嘉良仿製龍袍的手藝一時間蜚聲全球。求他緙織龍袍,用於私人收藏的海內外人士絡繹不絕。目前龍袍訂製價格大約在5萬元一件,工時需兩三個人一起做半年多。
「龍袍有13章之說,一件龍袍上必須有13條龍、13種寶貝。每件寶貝的擺設、距離都有嚴格規定。沒有這13個寶貝的龍袍,都不能算正宗龍袍。」王嘉良家有本祖傳的線裝書,詳細記載了過去不同年代所做龍袍的樣式、圖案、規格等要求,「整個中國只有3本。」而製作一件龍袍是十分耗神的事,即便兩三個人一起做,也需要半年多的時間。
打破傳統 內外皆傳
時至今日,緙絲已經成為事業盤踞在王嘉良的心頭。在蘇州市文聯的支持下,他在寒山寺的楓橋邊建立了工作室,以兼製兼商、店坊合一的形式保持緙絲的生產和傳播。
他還打破緙絲「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傳統,把絕技不僅傳授給了兩個兒子,還傳給女兒和兒媳,甚至招收了30多個工人,將許多工藝傳授給他們。如今他的孫女業已大學畢業,緙絲手藝也已經學得不錯,
王嘉良現在的理想就是建立一所緙絲文化和技藝研究所,吸引更多有繪畫、紡織藝術、市場營銷專長的年輕人來了解緙絲,進而發展緙絲,培養更多的後繼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