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2月14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親親成長樂:沒有懶惰的孩子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2-14]
放大圖片

 ■外國的老師,大多注重理解的教學方式,有些更鼓勵創意,歡迎學生發問。

李淑潔 資深青年工作者

 小時候,我常被老師點名,認為我不專心上課,因為「坐唔定」。心裡覺得有點錯愕——剛好相反呢! 我正努力用方法幫助自己。釘坐在椅上,我反而無法集中,我需要邊聽書邊用手指劃,又透過舉手發問,希望與老師有對話。那時候,老師大概嫌學生問問題,視之為「問題兒童」。

中國傳統早倡因材施教

 經過行為「矯正」,我順從了乖乖端坐的規則,可是活躍的腦袋,不肯留在課堂,魂遊四海去了。我發現自己不理解的東西,就無法強記。在這種應試的學制裡,我注定屢受挫敗。

 當時還沒有多元智能的觀念,只知道標準答案式的考試制度並不適合自己,很想放棄,將來隨便找一份工便算了。後來隨家人移民到外國讀書,遇到的老師,大多注重理解的教學方式,有些更鼓勵創意,歡迎學生發問,使我如魚得水,恢復了學習的信心。以前我視數理化等科目為洪水猛獸,後來居然能產生興趣,原因是老師把課程內容生活化,用幽默的說法讓你輕鬆吸收,但又會叫你思考,尋找其中的原理。例如有一堂課,老師把我們檯底的臭鞋襪、書簿雜物、垃圾等等勾出來,讓我們邊笑邊聽她講解熱力學原理,令我們印象深刻,又不覺內容艱深。這樣,我就順暢地唸完高中入大學,還竟然愛上學習、進修這回事,這都是我小時候難以置信的。

 其實,中國傳統早就提倡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不知道什麼時候走失了。

 到了今天,我還常聽到家長罵孩子無心向學,但我相信沒有孩子是天生懶惰,只是有座大山要他攀登。在應試的制度裡,語文、數理能力強的孩子,可能很輕鬆就走過,但其他孩子就必須花多點工夫,有兩樣很重要的裝備,其一就是「知己知彼」。

 每一個人都有獨特的構造,我們最好知道自己,什麼是屬於自己的了解事物的方式,個人的智能組合跟學習是相連。譬如,我是傾向用肢體—動覺去認識世界,同時理解事情的來由本末,對我也是很重要;那我就知道用什麼方法來幫助自己,如:把溫書分成小段落,多散步,多用體驗式活動來體會理解所學的內容。

 但,這仍只是「方法」,就如語文、數理邏輯再重要,還是「工具」。

 孩子心會想,會問:為什麼要讀書呢? 為什麼學這些東西?

 若有意義和方向,再高的大山也能跨越,還會視為挑戰,帶來樂趣。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