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2月18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金榜題名?還是名落孫山?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2-18]

黃志強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

 古人所編詩集的第一首詩,很多時候可以當作全書的序言來讀。例如李商隱的詩集,就以〈錦瑟〉一詩為始,概括地寫出詩人一生的心路歷程。而最為普及的唐人詩作選本《唐詩三百首》,開卷即見王維的〈送綦毋潛落第還鄉〉。詩云:

 聖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遂令東山客,不得顧採薇。

 既至君門遠,孰云吾道非。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

 置酒臨長道,同心與我違。行當浮桂棹,未幾拂荊扉。

 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

 這是一首五言古詩。開首四句寫應試,謂君主聖明的年代,沒有隱居不仕的人。第五、六句喻落第,指出赴京考試,即使未得登第,君子有欲為世用之心,亦無不妥。接下來的兩句敘還鄉,第九、十句則寫送別。「行當浮桂棹」至「孤城當落暉」四句,乃想像之辭,描繪友人歸家途上的情景,並以孤城落日營造淒清的氣氛。最末二句是勸慰的話,謂有才華者,即使暫時未有一展拳腳的機會,最終亦必會遇上伯樂,受人賞識。全詩寫得條理分明,情真語切,且能緊扣詩題,層層深入,達到安慰失意友人的目的,誠為王維古體詩的傑作之一。但《唐詩三百首》的編者為何要選這首詩作為開卷之作,實在耐人尋味。

滄海遺珠眾 以王維詩慰失意者

 中國古代科舉,僧多粥少,及第極難。自隋煬帝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建進士科以來,落榜者眾。十載寒窗,無限辛酸,終竟名落孫山,不免黯然神傷。唐高祖在位時,每年僅取進士數人。開元年間,玄宗廣徵才俊,多取進士,但仍有不少滿腹經綸、才華出眾的儒生,始終未得金榜題名。終唐一代,得登進士第者,每次皆在二、三十人之譜,滄海遺珠,不在少數。宋朝擴大文治,每年錄取進士四、五百人,到了明代,每年仍錄取約三百人,但據學者估計,明代每年應考的生員數目當在三萬五千人左右,登第之難,可以想見。有時甚至考官有意提拔,亦非必能成事。北宋時,蘇軾為主考,李廌應試,考前李氏揚言,蘇學士主考,其成績必不在三名以後。閱卷時,東坡得一考卷,大喜過望,手批數十字,並謂此必李廌之答卷,怎知拆開一看考生名字,原來是章惇的兒子章持。李廌落榜後,抑鬱而死,東坡曾有一長詩自責,極致惋惜之意。

 科場之中,亦不乏鍥而不捨,終得如願的例子。宋人俞文豹《唾玉集》中載,一老考生登科後,作一打油詩云:

 讀盡詩書五石擔,老來始得一青衫。

 佳人問我年多少,五十年前二十三。

 雖有自嘲之意,但髫齡入學,老而彌堅,夙願得酬,亦難掩心中喜悅。所以,科舉考試,高中者極盡榮顯,唯其希罕,才令無數儒生屢仆屢起,務求金榜題名。至於,名落孫山,司空見慣,須知孫山之外,尚有豪傑,《唐詩三百首》以慰解失意科場者之詩為始,蓋欲於此稍致意焉。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