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雲楓
「沒有民主,便沒有民生」,陳方安生在立法會提出的這個論調,表面看來,似乎是為民主呼號,並無不妥。但究深一層,卻非如此,此論不僅不合邏輯,不符事實,對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十分有害;即使對促進民主來說,也是有害無益。
為什麼說這種論點對民生十分有害呢?因為她將民主的作用無限拔高的同時,已將民生的重要性貶低至無足輕重的地位。「沒有民主,便沒有民生」的潛台詞是:「有民主,自然有民生」,因此只要什麼事情都政治化,只要高談民主,就萬事大吉,至於民生,是不需要理會的。
「民主」「民生」非從屬關係
真的可以這樣嗎?常識告訴我們,「民主」和「民生」是兩個不同範疇的概念,兩者並不存在從屬的關係。民主是政治上的東西,政治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隨著時空的變化而變化,但民生則不是這樣。民生是人民生計,屬經濟範疇,不管什麼社會,什麼制度,什麼政府,就像人們要吃飯穿衣的道理一樣,民生問題是必定要面對的。將民主和民生硬扯在一起,並且把民主作為民生的前提,這就顯得荒謬了!要是說「沒有民主便沒有民生」,那麼在民主制度尚未出現之前,豈不是人民全無生計,我們的先人都得餓斃凍死,為何人類又能生存繁衍至今?封建社會不是民主社會,要是說「沒有民主便沒有民生」,封建社會應該是沒有國計民生的社會了,當政者是不可能維持其統治的,但是不管在東方或西方,封建制度的統治一直延續數千年。
事實同陳太的論調相反,中國的封建皇朝,不管是出於維持自己統治的需要還是關心人民,除了少數暴君暴政者以外,還是重視民生的,有的還創造了彪炳史冊的輝煌史蹟。漢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清朝的「康乾盛世」等等,都被世人稱頌為重視民生、富國利民的典範。中國封建皇朝有這樣的史蹟,外國的皇帝也有類似的事例。再說得近一點,未回歸祖國前的香港,港督是英國委派的,議員是港督委任的,法律依據是「皇室制誥」,是沒有民主的殖民統治了吧?但能說在港英殖民統治之下便沒有民生嗎?如果完全沒有民生,香港水塘的建設,糧食和漁業的統營,以至廉租屋的興建等等,又是從何而來的?可見,古今中外的歷史都表明,說「沒有民主,便沒有民生」是不能成立的。
本港民主制度存在兩項欠缺
當然,世事萬物不會絕對孤立,民主與民生雖然不存在從屬關係,但不可能全無影響。正如善政、仁政有助改善民生的道理一樣,完善的民主制度當然對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有很大的推進作用。但是影響是相互的,反過來,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同樣可以對促進民主、建立完善的政治制度起到很大的推進作用。而這一方面的影響,對香港尤其具有現實意義。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香港的民主歷程實在太短了,要不是回歸祖國,相信至今還是英國的殖民統治,哪裡有什麼普選可言?但另一方面,受港英在香港回歸前大力催谷「忽然民主」和政客不停地進行政治炒作的影響,香港社會已高度政治化,政治期望愈來愈高,有人甚至否定了「循序漸進」的原則,要普選一步到位。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香港要建立完善的民主制度存在兩項欠缺:第一項欠缺是,因為民主實踐時間短,選民的公民意識、社會責任感以及對政治人物的鑑別能力都還處於不夠成熟的階段,選民容易忽略那些注重香港整體和長遠利益的政治人物,容易聽信那些巧舌如簧以及善於利用某些官民矛盾而煽動挑唆的政客;第二項欠缺是鑑別政客的平台太少。公眾只能通過傳媒,聽取政客的自我宣傳,而很少機會對他們進行直接的和較深切的觀察、認識和鑑別。
改善經濟民生 有利推進民主
上述兩項缺失有什麼辦法補救呢?最佳辦法就是大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經濟發展了,民生改善了,教育普及了,失業、失學、貧困、負資產等等困擾自然減少,社會趨向和諧,選民各方面的水平亦會隨之而提高。這一來,公眾便不會輕易受那些蠱惑政客的挑唆和擺弄,會更加客觀和理智地選出好的代表。另方面,因為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是實務,要踏實地去做,光憑口講是不行的,這一來,這些實務便成了對政治人物進行考驗的平台,是真心為民,還是假民主之名,行營私之實,在這個平台上一測試便無所遁形。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是建立完善的民主制度的好途徑。那些真心為香港市民的幸福著想,真正追求民主的人是不會忽視民生的。
民主價值,舉世公認,普選是值得追求的,香港基本法也明確訂明最終達至普選。但是這要循序漸進,因為我們要的不單止是形式上的一人一票,更重要的是要有利香港繁榮穩定、有利民生福祉的完善的民主選舉制度。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我們要民主、民生一齊講,民生不能不提,因為這是檢驗真假民主的一件法寶。(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