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 海
美英等國家的普選進程,都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在國家政權主導下,根據社會民情實際,循序漸進,經歷了長時間逐漸完善的。香港從一個在英國殖民統治之下完全沒有民主和普選傳統,要實現全民平等的普選,這種變化其實也是需要社會基礎,需要經歷一個包括人的心理和觀念轉變、人們對民主真義認識理解以及經濟體制發展配合等多方面的演進過渡時期。
行政長官曾蔭權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交政制發展諮詢報告之後,由於報告客觀、全面、準確地反映了香港社會各方的民意,本港主要報章均發表了社評,紛紛對報告予以高度評價,並一致指出政改之路,還須靠市民凝聚更多的共識,方能最終取得成功。
可是,反對派卻依然為反對而反對,他們從雞蛋裡挑骨頭,擺出一副不達2012年實現普選決不罷休的姿態,罔顧事實地胡說曾特首的報告「既無承擔,又無方案,無時間表,又欠路線圖」,叫囂「把普選訂在2017年就是民主的大倒退」等等。其實,諮詢報告已包括了反對派要求2012年「雙普選」的意見,反映報告並沒有預設立場,兼顧各方面的意見。
減少無謂爭拗 推動政制發展
事實上,普選問題的討論早在九七之前便已展開,今天,市民更多的是盼望結束無謂的爭拗,早日解決政改前景不明朗因素,減少內耗,把精力和資源轉向經濟發展。因此,根據「高度自治、中央主導」的原則,這次特首把各方面的意見向中央陳述,期望中央作決策的參考,這有什麼好挑剔反對呢?須知香港百多年來,從沒有什麼民主,更不知普選為何物,回歸後中央政府重視香港的政制發展,《基本法》規定了港人普選的權利,這本身就是一種港人當家作主的體現,一種社會的進步,怎麼能說是「民主的倒退」呢?英國人殖民統治時期,這些在今天高喊反對、恨不得即時就實現雙普選的鬥士們,你們在哪裡?怎麼今天忽然迫不及待地顯得比誰都渴求「民主」了呢?
2012年或2017年,不過僅僅相差五年,利用這五年作為過渡期,做好普選的各種充分醞釀準備,使政制穩步有序地發展,使各方面的條件更趨成熟再來落實。反對派卻偏要堅持反對,甚至不惜再次挑起社會爭端,給政改製造新的障礙和麻煩,乃至使市民落實普選的願望又再原地踏步?試問,世界上哪個國家的普選可以一蹴而就,而不是經歷了許多時日的曲折而循序漸進、逐步實現的呢?
英美普選制度都是逐步建立
美國早在18世紀末就確認了普選制原則,但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真正實行,並且對選民資格仍保留了諸多法律上技術性的限制,特別是針對黑人和移民的限制。這種狀況到上世紀60年代以後才發生實質性變化。1964年的選舉法廢止了南方六個州和北卡羅萊納州幾個縣對選民的「文化考核」,取消了以前對黑人參加選舉的限制。1970年通過的該法修正案,在各州都廢除了對黑人「文化考試」和對新移民「優良品行」的測試制度,進一步擴大了黑人和新移民的選舉權。憲法第19條修正案賦予婦女選舉權。1971年批准的第26條修正案,將公民選舉權擴大到年滿18歲的青年。儘管如此,美國直到今天依然未能實現直選而只有間選。
英國的普選也是逐漸完善實行的。1832年以前,由於有關財產資格的規定,有選舉權的人只佔成年人總數的5%,其中絕大多數都是貴族。1832年的選舉改革,使城市工人有了選舉權;1884年的選舉改革,使農村工人有了選舉權;1918年,英國才初步確認了普選制原則,使21歲男子和30歲以上且大學畢業的婦女,大致都有了選舉權;1928年的再次改革,使21歲以上男女公民大體上有了平等的選舉權。直到1948年,通過了《代表制和人民法案》,英國才真正全面實現公民平等選舉權。1970年英國又將選舉年齡降低到18歲。
循序漸進達致最終普選
從以上美英普選的歷程,我們可以看到,所謂世界上最民主國家的普選,也不是一步就可以到位,而都是在國家政權主導下,根據國家或地區的社會民情實際,循序漸進,經歷了很長時間逐漸地完善達成的。香港從一個完全沒有民主和普選傳統的地方,要實現全民平等的普選,這種變化其實也是需要社會基礎,需要經歷一個包括人的心理和觀念轉變、人們對民主真義認識理解以及經濟體制發展配合等多方面的演進過渡時期。如今,香港卻要在不超過20年的短時間裡,就走完了人家西方國家數百年來猶在探索的路,這一點上,香港實在是超英趕美了。筆者以為,我們真正應該擔心的不是太慢,而是欲速不達,適得其反。港人應思考:2012年,我們就能適應及恰當地運用這種權利了嗎?弄不好,台灣的「民主」就是前車之鑑!
反對派起勁地一味吹毛求疵,為反對而反對,他們毫無理性原則的胡纏蠻鬥,除了暴露他們「民主是假,反中是真」的用心和面目之外,其實也時刻提醒港人小心防備,多看看想想,台灣昨天大喊「民主進步」的人,今天是如何把台灣的政治、經濟拖垮,以致亂象四起,危機重重的!(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