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2月23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百花周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親子:國際學校利與弊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2-23]
放大圖片

文:翁靜晶

 國際學校,乃是香港教育制度失敗之下,突起的一支異軍。

 七十年代,國際學校的招收對象,是駐港工作之洋人子女,其專門制訂的課程和教育系統,最終銜接處,是海外的大學,而非本港的最高學府。

 三、四十年前,沒有人會整天把「移民」兩字掛在嘴邊,放洋留學更不是主流的選擇,能考進香港的大學,乃是港人光宗耀祖之「大幸」,因此佔九成是西人的國際學校,距離本地家庭,甚且遙遠。

 後來本港的填鴨式教育,引起部分家長之不滿,累積人數愈來愈多,國際學校才漸成為「本地教育反對派」們,安置子女的集中地!

 然而,針無兩頭利!國際學校,當先叫人想到的問題,或許是學費,但其次的各種顧慮,亦不能看輕……

 幾十年前,國際學校並非全都學費高昂。七十年代在尖沙咀覺士道,就有過一家叫「葡僑」的小學,創辦人是賈梅士,於是亦稱為賈梅士小學。學校的學生主要是區內的少數族裔,諸如葡萄牙人、印巴人、菲律賓人,以及為數不多的英國人;深褐色皮膚的學生,其父母多是任職歌手、樂師,或者看更,這所學費低廉的學堂旨在於照顧無法負擔昂貴費用,卻又被排斥於本地主流學校的異族人。

 學校建於小山坡上,那條有數百級台楷的石梯,筆者曾經每日拾之而上,在那兒度過了六個寒暑。開放式的教育,帶來了充實而快樂的童年,卻在中文基礎上,蓋上了零分。及後升上了主流中學,透過經年累月的惡補,才將缺乏的中文能力,窮追回來。

 前車可鑑,當為女兒選擇學校的時候,就有過一番掙扎。

 讀國際學校,失去的也不獨是中文能力,而是作為華人,卻與中國文化脫節。對於中國歷史,國際學校只將之歸入世界史的一部分,用旁觀者的角度走馬看花地觀之(如同我們學習別國的歷史般),這未免大為打擊民族歸屬感。

 至於中國傳統觀念,諸如儒家學說、四書五經,更絕口不提。一言以蔽之,入讀國際學校,不獨只是避開本地教育,也是讓孩子「去中國化」!

 是以,將中國小孩送進國際學校,就要有心理準備是「換了」一個「番鬼仔」出來。後者思想獨立,卻是更「自我」,不再服從於長輩的命令。其興趣和性情,當然亦傾向洋化,在一大幫西洋孩子當中,最終有可能會結洋伴侶,這是否正就是父母想要達到的,則是因人而異。

 為女兒選取了國際學校,最大原因還得歸咎於本地教育制度,所必然附帶的災難——考試!

 主流教育最折磨人的,是過早迫使孩子面對競爭。身邊的同學既是朋友,又全是你死我活的敵人。再者,為了在殘酷的關卡前不被淘汰,父母也不得不拚命鞭策子女,兩代一同受苦,承受不必要的壓力,更壞了親子關係。這些,全都是最不願發生在自己及女兒身上的事。

 最終,也只有帶點無奈地,兩害取其輕,安排她入讀國際學校,這不全然是對本地教育投反對票,而該確切地對填鴨制度高聲說句︰滾開!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百花周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