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河南省洛陽市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
——開創北魏奠基陏唐 民族融合澤被千年
本報駐內蒙古實習記者 嚴夏年
在金庸先生的《天龍八部》中,有一個為光復大燕,即帝王位而不擇手段、辜負佳人的慕容復。毫無疑問,慕容復父子只是武俠小說中虛構的人物。但鮮卑族及其建立的北魏王朝卻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上書寫下了華麗的篇章,不僅開啟了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先河,且奠定下隋唐盛世的基礎,開創一個民族大融合的時代。近日,一座全國唯一的以展示鮮卑歷史文化為主的博物館,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盛樂經濟園區開館,揭開了鮮卑族鮮為人知的那段歷史。
鮮卑族是中國北方阿爾泰語系游牧民族,興起於鮮卑山(今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山脈),屬東胡另支,早在東漢以前就活躍在大興安嶺北段以嘎仙洞為中心的地帶,畜牧遷徙,射獵為業。公元48年,從鮮卑山遷徙到大澤(今呼倫湖)一帶。公元167年,又千里南遷至蒙古草原古陰山(今大青山、狼山)一帶。
盛樂 —— 草原首都
自公元2世紀中葉始,鮮卑族在傑出首領檀石槐的領導下,盡據匈奴故地,於蒙古高原建立了一個強大汗國。其主要部落有拓跋、宇文、慕容(即《天龍八部》中慕容復家族)等。但汗國隨檀石槐的死而瓦解,繼起的是不斷強大的拓跋鮮卑。公元258年,拓跋力微率眾定居東漢定襄郡治成樂(今和林格爾盛樂經濟園區),並將其更名為盛樂。公元315年,拓跋猗盧出兵援助晉國有功,被封為代王,建立代政權,以盛樂為都。公元376年,前秦苻堅滅代。經過十年的流離磨難,拓跋珪於公元386年復國,即北魏道武帝,不久還都盛樂,定年號為「登國」,拉開了北魏王朝統一北方的序幕。
盛樂博物館閆安館長指出,代王拓跋猗盧雖建都於盛樂,但代政權只是晉國分封的類似諸侯政權,並非獨立國家。而拓跋珪還都盛樂,才正式建立起一個國家政權,揭開北魏王朝崛起的序幕。所以說,拓跋珪將盛樂定為國都,方為真正意義上的「草原第一都」。
修文治 漢化鮮卑
閆館長稱,鮮卑族成為第一個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與其統治者內修文治,注重民族融合的策略密不可分。作為北魏王朝實際意義上的創建者,拓跋珪首開先例,實行胡漢雜居和諧共處的民族融合政策。到歷史上著名的孝文帝改革時,更是推行全盤漢化的政策,實行了深刻影響後世封建王朝的「均田制」。
孝文帝的改革,一方面由政府強制鮮卑族接受漢化,推動北方民族融合,另一方面,其過激的漢化政策,也激起了鮮卑內部的分化,最終引發了六鎮起義,導致了北魏的消亡。
北魏政權雖然滅亡了,但民族繼續融合,鮮卑族仍主導政局變化。楊堅、楊廣,李淵、李世民等有著鮮卑血統的帝王主導了隋唐的政治體制,而宇文家族、長孫家族、尉遲恭等又構成了鮮卑貴族為主體的軍事體制。此外,鮮卑族對隋唐的影響還表現為:和諧共處的民族政策;高度發達的農牧結合經濟;包容並蓄的多元化思想;和平共處的多元化宗教制度;開明開放的外交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