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2月26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亦有可聞:是「西學格致」還是「大亂之道」?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2-26]
放大圖片

 ■嚴復。網上圖片

孫存准

 作為中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和維新運動重要理論家的嚴復,對近代中國思想界的影響不可謂不大,正如梁啟超所說:「西洋留學生與本國思想界發生關係者,嚴復其首也。」

 光緒三年(1877年),嚴復被派往英國留學,入格林尼茨海軍大學。他十分用功地研究了西洋政治制度和學術思想,還時常與思想頗為「激進」的清政府駐英國大使郭嵩燾討論中西學術和政治制度的異同。光緒五年(1879年),他畢業回國,任福州船政學堂教習。此時,與他一樣留學英國的伊藤博文在日本推行明治維新,變法圖強,日本迅速步入「西化」。

 嚴復對此觸動很大,就立志「學以致用」:他以資產階級經典理論作武器,宣傳西方自由思想,翻譯了《天演論》,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等進化論觀點,來激發國人救亡圖存和「自強保種」;他在天津《直報》上連續發表了五篇政論文章,宣揚「尊民叛君,尊今叛古」的理論,大聲疾呼:「今日中國不變法則必亡」,「用西洋之術,而富強自可致。」

 他極力推重西學,大力提倡「西學格致」,指出對於救亡來說,程朱之學「無實」,「徒多偽道」,陸王之學「師心自用」,其他考據、辭章「無用」。他還猛烈攻擊君主專制,他認為「自秦而來,為中國之君者」,皆「最能欺奪者」,「所謂大盜竊國者」。他又說「中國最重三綱,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國尊主,而西人隆民」,「彼以自由為體,以民主為用」。由此,他提出用自由平等來代替封建思想和專制政治,並倡導「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同時,他創辦《國聞報》和《國聞彙編》,積極培養維新人才,直接參與維新運動,一時忙得不亦樂乎。

 然而,嚴復的努力卻無疾而終,特別是甲午海戰的慘痛失敗和戊戌變法的曇花一現,使這位喝過「洋墨水」思想家、維新派「幡然醒悟」:原來好端端的「西學」在中國卻行不通,中國希望還在中國傳統文化。於是,四次科舉都落榜的嚴復,又重拾孔孟之道,再舉程朱之學,徹底回歸中國傳統文化。他甚至忘了以前大力鼓吹的「西學格致」,猛然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不僅否定先前自己倡導的「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甚至斷定:「以今日民智未開之中國,而欲效泰西君民並主之美治,是大亂之道也。」他覺得,「大亂之道」絕不可行,還是咱們自家的「兩千年之政皆秦政」穩妥可靠。之後,嚴復「急流勇退」,主張改良,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他提倡尊孔讀徑,1913年參與發起「孔教會」,1915年,袁世凱籌劃復辟稱帝,授意楊度組織「籌安會」,嚴復竟為發起人之一,徹底淪為復辟封建帝制的鼓吹者和踐行者。「五四」時期,他又反對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甚至認為孫中山提倡的民族主義屬於宗法社會的產物,會導使中國社會停滯不前。

 就這樣,同是一個嚴復,先是豪情萬丈地放言並身體力行「西學格致」,而後卻像患上遺忘症似的高談闊論什麼「大亂之道」,先崇「洋」而後復「古」。一前一後,判若雲泥,著實讓人有些「看不懂」。其實,這實在怪不得學貫中西的嚴老夫子,因為他倡導並親身躬行的「西學格致」不僅在中國「水土不服」,而且還被中國傳統的東西「染黑」了。正如後來的魯迅所說:「可憐外國事物,一到中國,便如落在染缸似的,無不失了顏色。」

 當然,嚴復沒有看到問題的癥結是出自「染缸」,所以,他並不怪罪於「染缸」,相反,卻問罪於「西學」。由此,他絕望於「西學」而重新寄厚望於中國傳統文化就並不奇怪了。

 這是嚴復的不幸,更是國家和民族的悲哀!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