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2月29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南海一號入宮 護理難倒專家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2-29]
放大圖片

 ■裝有南海一號的沉箱終於安抵水晶宮。本報記者趙鵬飛 攝

 穿著厚重鐵外衣的「南海一號」,在萬眾矚目之下,昨天終於正式進駐水晶宮,在看似塵埃落定的背後,有專家指出,「南海一號」研究的萬里長征只走完了第一步。環境驟然改變,古船會不會散架?文物會不會損毀?如何安全打開沉箱開始考古研究和維護船內文物的穩定性,將在未來至少20年內考驗中國的考古水平。

■本報珠三角新聞中心記者 趙鵬飛

 見證了「南海一號」整體方案幾次論證過程的老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長劉慶柱指出,「南海一號」被海底淤泥封存了800多年,如今要保存在水深12米的「水晶宮」內,從海底淤泥換到人造海水內,古船會不會散架?船載文物會不會受到損害?這是中國考古界未來20年內要面對的「大難題」。

 「溫度變了,古船和文物就會有損壞。」另有專家指出,中國考古發掘的文物都在面臨兩大難題:氧化和溫度。「文物一出土就變了,目前國內的技術水平,對保存水裡出來的文物還沒有可以借鑒的經驗,這也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竭力重塑「原生態」

 「南海一號」從打撈到移步新家水晶宮,一直被密實地「包裹」在沉箱裡。廣東考古研究所水下研究室主任、「南海一號」主要考古人員魏峻,昨天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要看古船的真面貌,還必須再耐心等待5到10年。

 魏峻說,古船長期沉浸在海水裡,被打撈出水後,如果馬上打開沉箱,船體及船上的文物會因環境的突然變化而損壞。因此,「南海一號」進入「水晶宮」後,仍會被「浸泡」在海水中保養,海水溫度、微生物生長情況等都要與之前的海洋環境相同。他介紹說,中山大學有關實驗室已對古沉船的「原生態」環境進行了專題研究,並提供了一份完整的科研報告。依據這項科研報告,技術人員將會即時調控「水晶宮」水環境的各種數據,也許會塑造一個比原始環境更利於古船保護的水環境。

考古主刀須「蛙人」

 魏峻表示,在古船安家水晶宮後,他將帶隊潛水考古,「考古潛水的狀況跟打撈局的不一樣,我們的潛水員主要是背著氣瓶下水,會受到氣量的影響,一般在水下時間為30分鐘,由於水面比較深,一般一天最多下潛2次」。

「局部小試」積經驗

 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成員徐光冀教授,在水晶宮內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對於整個古船體的研究,一定是從局部測試開始的。

 他指出,「南海一號」是一個流動的文化載體,承載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對研究「海上絲綢之路」、造船史、陶瓷史、航海史、對外文化交流史等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在整個考古過程中,稍有不慎,都可能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因此,整個考古過程將分解開來,首先從船體選取局部展開探究,然後在有成功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再逐步將考古技術延伸到整個船體及內部的文物上去。「只有這樣才能在對船體考古時,將信息的損失減少到最低。」

全國召集「智囊團」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透露,目前,關於「南海一號」未來的考古發掘還沒有一整套系統、科學的方案,國際上也沒有成熟的先例可供借鑒。因此保護南海一號,當務之急就是要在全國範圍內,組織多學科跨學科的專家一起商討,制訂相對完善的挖掘保護和考古方案。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