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2月31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讀書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書評:村上隆的「藝術創業論」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2-31]
放大圖片

文:林樂鵬(香港知名青年藝術家)

作  者:村上隆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07年10月12日

 香港從沒有一個時期如現在這樣,在政府、民間甚至商業及媒體層面,都討論著文化藝術的發展,更準確的說,是討論藝術與產業及金錢的連繫。如果要討論三者的關係及相互的影響,有台北文化局及富邦藝術基金等作推薦序、日本當代藝術家村上隆的新書《藝術創業論》,是一本值得細閱並反省的參考讀物。

 在四個章節中,村上隆以個人的經歷,從大環境處著墨,講述西方藝術界的商業運作模式,同時解釋藝術價值及品牌是如何被建立起來;而作為藝術家,應該具備怎樣的性格及能耐,並且突破以一個人力量創作的限制,將歷史及不同的文化脈絡連結,例如他策劃的「超平面」展覽,利用西方的藝術制度及理解藝術的方式描述日本的視覺文化及精神,打開兩國當代藝術溝通的門路。

 村上隆以創業的精神實踐他的藝術創作,毫不諱言他對創作之路悉心的編排、策略運用、金錢與權力的追求。這破滅了藝術高尚而浪漫的幻象,猶如將魔術師的把戲揭穿,也許對觀眾或藝術工作者來說有點不是味兒。但從字裡行間,卻處處顯露他對現實的批判,對自己國家文化的擔憂或不滿。

 作為旅居美國的藝術家,並對藝術界殘酷的現實有深刻感受的村上隆,以抽離的身份,反省日本當代文化藝術的狀態,批判日本年青藝術家「……不需太用功,有一搭沒一搭地打著工,偶爾有作品參加一下公開招募的展覽,快樂地過日子……」

 對於村上隆來說,在藝術創作的路上,光靠才能要生存下去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因為強韌才是藝術家勝利的秘訣,相信讀者在閱讀他的經歷時必有此感受。

 他又同時抨擊「不管是藝術家、作家、或者是評論家,大家都一個接一個成了學校老師。很諷刺地,在日本靠藝術或知識維生的人,能夠扮演社會中的某一齒輪功能的舞台只有學校。」

 開卷至此,筆者無不感到同樣的句子對於香港社會有同樣的警醒作用。筆者遊學英倫時比較倫敦與香港,常戲謔在倫敦好的藝術家不會在學校,而香港相反之,如果社會上優秀的藝術家在精力旺盛的時期都立身於教育界的話,這同時證明了兩個很差的現象--藝術家並沒有勇氣與堅持去創造屬於他們的藝術,或者藝術在社會上被孤立在封閉的圈子起不了什麼作用。雞與蛋的先後問題也許不易釐清,不過明顯這將是對社會文化藝術發展重要的障礙,不知常到倫敦考察的高官可有同感?

 至於亞洲當代藝術近年在國際上受到相當程度的注目,除了因為「中國崛起」之外,還有來自日本及亞洲其他地方的藝術家早年以旅居為名,活躍於西方藝壇並得到承認,成就了不分國界的當代藝術版圖,村上隆在書中亦娓娓道來,並提出了亞洲地區的一個很值得反省的藝術現象。「日本在藝術的領域……不是舉國共同創造世界通用、屬於自己的權威,而只借用或倚賴別人的權威……日本之所以肯定我,也是因為我被歐美認同的關係。日本是不是沒有辦法自己建立評價標準?想到這點就令人失望。」

 這種不能從自己文化的角度去判斷藝術的價值的現象引起了國內當代藝術界一個流行的術語,我們稱之為「失語」的狀況。策展人高士明及張頌仁明年策劃的廣州三年展以後殖民為主題,也許可以作為讀者對於這個問題的延伸閱讀。 村上隆作品的風格,對於看慣了日本動漫的香港人來說,並沒有什麼明顯的突破之處,甚至你可能在動畫界很容易找出比他更眩目、更有卡通感或內涵的作品。不過藝術作品從來很少孤立地被欣賞--從作者書中的思想流露,可以看到亞洲傳統賦予藝術的神聖光環與當代社會的距離、藝術界的商業運作及現實的殘酷,希望對藝術保持烏托邦式幻想的讀者最好避之則吉。

 不過,從來值得欣賞的,不是那些對世界無知的純真,而是經歷殘酷現實後仍對世界存有希望的人。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讀書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