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2月31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讀書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村上春樹的香港譯本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2-31]
放大圖片

文:張俊峰

 目前,村上春樹在兩岸三地的翻譯出現了近似兩分天下的局面。中國內地簡體字版翻譯是林少華,台灣繁體字版翻譯是賴明珠,近年香港的書店出售的繁體字版也全為台灣時報出版的賴明珠譯本。

 不過,香港讀者早期閱讀的村上春樹作品並非時報出版的賴明珠譯本,而是本地出版社博益的葉蕙譯本,這個譯本更是華文世界第一個通過日本版權中心合法購得版權出版的版本。這一點,相信喜歡村上春樹的香港人都很熟悉。但為什麼葉蕙譯本就漸漸淡出了呢?

 參加了藤井省三教授《村上春樹在東亞》研究計劃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學者關詩佩在討論會中提交了〈知識生產的場域與村上春樹在香港的傳播〉論文。文中就分析了葉蕙譯本的問題。

 她提到,一些研究者認為葉氏譯本「過分精簡,漏譯,誤譯,刪節,撮寫」,因而令讀者紛紛離去。但她認為這種觀點沒有考慮到八、九十年代香港翻譯村上春樹的複雜背景。

 關詩佩的論文分析了博益出版社作為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姊妹公司的特點,認為這一點決定了博益出版社在策劃和行銷方式上與其它出版社不同。當時推出的村上春樹的翻譯本,自然也受到這種行銷理念的影響。另外,日益興起的袋裝書革命,也會左右香港譯本的角色。和現在不同,在當時,村上春樹的小說被出版社定位為流行文學。

 選擇葉蕙翻譯,在關詩佩看來並非是博益不精心挑選翻譯者的緣故,她認為這是審慎計劃的結果。出版社既要考慮翻譯經驗豐富的譯者,又要避免文藝腔太重令青年人反感。更重要的是,在合作中葉蕙能長期以超乎穩定的水準交出譯本。她認為:「葉蕙一開始在這個文學場的角色,本來就是通過翻譯流行小說中的習性生活於某種特定工作獲得的習性。」

 的確如她所說,在兩岸三地的出版中,香港翻譯本的得失消長,本來就是一個經濟現象。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讀書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