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2月31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視野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自我意識力量 立體分析香港「?世代」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2-31]
放大圖片

——我們回顧與展望系列2

文:曾家輝

 人是一種很需要被認同、肯定,甚至歸類的動物,我們會不斷分析其他人,當然包括自己。我們會橫向地歸納不同時期的人之樣子,出現了Generation X、Y、I、N等名稱,但又會縱向地分析某個國家或地方市民的特徵,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在回歸十周年時,自然成為一個探討的課題。

 07年是香港的回歸年,整年都有大大小小的活動慶祝回歸祖國十周年,從歌舞晚會、煙花、巡遊、書法比賽等,一應俱全,而香港電台也做了一個有關香港人身份認同的調查,其實類似調查自回歸以來已做了好幾次,結果全是「自認是香港人的比例遠高於自認是中國人」,港台的調查也不例外。有評論認為,這是香港人的恥辱;但亦有人反指,這見解未免太拘泥於「文化及身份認同是與生俱來」的論調。

中國人、香港人之迷思

 據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在今年中發表的調查,香港青年人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身份的比例,比10年前有明顯上升。他們在1996年和2006年兩次進行調查,分別訪問了大約9,000和4,000名香港高中學生,顯示受訪學生中約62%認為自己既是中國人、又是香港人,比1996年增加約6%。而增加最大的,是認為自己「首先是中國人,其次是香港人」的受訪者,增幅達6.5%;認為自己「首先是香港人,其次是中國人」的比例,則從96年的40%下降到39.6%。調查也指出,香港青少年對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增強了,但仍然覺得「香港人」比「內地人」優越。

 在回歸這十年以來,所有關於香港居民身份認同的調查,都提問「你是中國人,或是香港人?」可見一開始便假定這兩種「身份」是對立的、甚至互相排斥的。但如果大家有留意新聞,就會聽過曾蔭權也說自己飲的是「香港的水」,流的是「香港的血」,難道他凸出自己的香港人身份,就代表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嗎?其實,在「正常」情況下,任何一個在香港長大的人都會認同自己是香港人,但若煞有介事地詢問「你是中國人,或是香港人?」反而暗示回歸後,中國人的身份不能容納香港人的身份,又或是現在的香港人身份,與以前殖民統治的香港人身份是兩碼子的事。

上代、當代、下代之陷阱

 還以為學者才會花時間分析「這一代是甚麼人、上一代的人又是怎樣」,但原來我們的政務司長唐英年早前也曾在其Blog中發表了一份《一代香港人》的文章。

 「最近逛書局看到陳冠中的《我們這一代香港人》……作者陳冠中是香港《號外》雜誌創辦人,70年代初港大畢業後到美國留學,回港後辦雜誌社。他是那年代的文化人、是潮流趨勢的代表、也是演繹「Cool」的發言人……我跟他同是屬於戰後嬰兒潮出生的那一代,目睹香港經濟起飛、集體從貧窮向上流動處身中產階級的過程。今天回望,我們這一代人是幸運的,時勢造就了英雄,機會處處,借經濟起飛進佔高層職位。但這一代人經歷的成功,也成為我們的局限……我們經歷過8、90年代的經濟快速增長。當97年後金融風暴一來,一切變了樣。我覺得香港人近幾年經歷了一次集體反省,在金融風暴、沙士疫症和一些政治風雨之後,出現了追求價值和理想的「新中產階級」,於是有關集體回憶、文化保育和可持續發展等議題接力登場……」

 唐司長當然不是在分析這一代的香港人是Generation X、Y、I,還是N,只是像看了一本好的管理天書,突然有感而發,要推介給大家認識。其實,陳冠中的《我這一代香港人》不但適合作者那一代香港人,也值得這一代香港人看,但那一代和這一代又能否分得那麼明顯,這也是一個問題。

尋找自我展望將來

 正如陳冠中所言,戰後嬰兒潮的一代十分幸運,他們這些在戰後在香港出生、上世紀7、80年代冒起的香港文化精英的成功,叫人又羨又妒,但作者也坦白地說,他們的成功只是僥倖,並非因為他們出眾,反而比不上上一代,成功只是歷史的偶然。

 「我當時是那種剛從學院出來的時髦新左知識貴族,利用殖民地的言論自由,在書齋的安全範圍內撰寫批判文章。」陳冠中又承認,現在年輕人都是他們那代教出來的,作為貧富愈來愈懸殊的全球化都市,現在的香港是97的繼承,而不是決裂。

 07年可說是香港人自我分析的一年,因為適逢回歸十周年,但其實這個世代的香港人是怎樣的?不停在自我尋找,但又求不得的一群人?不同的學者「拋出」了很多分析人類的理論及見解,不講是要歸納出上代、當代,甚至預測下代人類的特徵,又或是解構我們這片小土地上忙碌人們的「成份」,都好像是沒有結論,而且08年仍會在這問題上兜轉,何解?從文化及教育政策,到經濟發展方向,甚至香港的國際定位,都是建基於「香港人是甚麼」這點子上。因此,在未上完「自我認識」課之前,我們都會繼續在這條路上下苦功。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視野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