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2月31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香港海岸斷想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2-31]

薛求理博士 香港城市大學建築科技學部講師

 香港的土地,發脈自五嶺,在新界隆起為八仙嶺、大帽山、獅子山;到九龍為九條脈絡;下沉,成維多利亞海港;山巒再突起,成了港島和太平山。在南中國海的海岸線上,像香港這樣的島嶼漁村本有無數。雖然早史跡有記載,但我觀珠三角海岸地圖,思忖香港之所以成為香港,英國人如何會選中香港登岸,好像也是蠻偶然的事。

沒有大規模填海 沒有今天香港

 香港的海岸,如同所有的島嶼海岸,從水中露頭,就或平緩、或陡峭地向上升起,故海與山往往並存。只要看看南區深水灣、淺水灣的下面,看看大嶼山的沿邊便知。今日的港島北,金融重鎮中環、金鐘、灣仔、銅鑼灣、北角一路到柴灣,沿海大道一條複一條,幾百米、上千米平坦,全是填海的結果,而二十世紀初,港島的填海已經填出了今日港島大致的形,主島肥胖出去,小島連成陸地。皇后大道曾是19世紀的海岸線,對著大海的天后廟也是有跡可考,如今,皇后大道早成山間後方道路,前面坦蕩蕩到海,少則600、700米,多則千米有餘,大部分在二十世紀前三十年已經填成。沒有那陣子的大規模填海,香港現在也依舊是守著一片青山綠水而已。據統計,香港填海得來的土地至今已有近600公頃。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以前,香港尚未遭受大幅污染,用「山清水秀」來形容香港絕不過分。筆者在祖國大陸,從北方大連、煙台、青島的海一直看到廈門、三亞的海,在美國南方德州近海城市住過,遊覽過美國東部由紐約至佛羅里達的海濱,西部上至溫哥華,從西雅圖到洛杉機的海岸,太平洋中的夏威夷,英國的海和從西班牙看地中海,澳大利亞從大堡礁到悉尼的海等等,對世界各地的海濱和沿岸景觀略有所知。香港的海水略混,自然無法與三亞、夏威夷和大堡礁比。但香港的海邊,島嶼遠近成群,島嶼自然態勢環繞著海水,秀麗異常,從山坡和高樓看,氣象萬千。這種山與海的景色,加之百千大廈密密麻麻拔地而起的經濟生態,確實獨特,在其他地方體驗不到。

平衡城市發展與自然景觀

 香港由幾個主島、半島和小島組成,海岸線彎彎曲曲,綿延百千公里。從香港的土地制度和民主社會而言,海岸線是公共財產,是市民的共有資源。但香港百千公里的海岸,公眾可以到達的卻似乎不多,尤其在市區處,碼頭、裝卸貨區使得水邊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越來越遠,從尖沙咀一路到荃灣青衣,有多少海邊是可以讓公眾到達?向九龍東看,尖沙咀至舊啟德機場的海濱步行道,說了近十年,由於中間的一些工商業「釘子」,至今無法打通。工商業和以地產生財的活動越是發達,海濱的公眾性就越是受到盤剝。港島的交通擁擠了,因此,要搞東區走廊,搞得東區海濱不見天日。現在中西區的交通又「飽和」了,因此中環外要填海,以築更多更寬的路,讓不斷增加的私家車通過。中環離海越來越遠,老百姓要欣賞「世界一流的海港」,只能再填海,建造「一流的海濱」,只是突出一點,拉平一線,拉平一線,突出一點。維多利亞海港,原本煙波浩渺,現在兩岸似乎越發伸手可觸,這樣的「海港」,還有何「海」可言,與小河濱無異,覬覦海景的高樓大廈越來越高,越來越遠,而我們的「海景」其實是微弱得很,岌岌可危。現在中國內地城市,有水無水嚴重缺水的,都在大造水景,以提升本地的景觀特別是商業賣地的價值,這本身是蠻荒唐的,但可以看出「水」對「景」和「財」的重要。而我們這個靠海靠水的城市,卻在殺雞取蛋,竭澤而漁。連吐露港也曾經擺上了要「填」要「留」的會議桌。

 圍繞填海,近十年民間的抗議活動一浪高過一浪。1997年立法會通過了關於保護海港的條例。港府繞著圈子千方百計地要在中環灣仔填海,雖然大石還是在斷斷續續地推落下海,但畢竟萬人藍絲帶行動、各種表面也好、深入也好的研討會、公眾諮詢會還是起到了些作用,填海動議者的底氣不如以前那樣充足,真要填海也是阻力重重。2002年起,圍繞西九龍規劃設計的競賽和討論,關於中環、金鐘、灣仔海濱和東南九龍市區重建都吸引了大量市民的參與,公眾的意見也左右了專家和政府進一步規劃的方向,如東南九龍的零填海,西九龍的暫時擱置,減低容積率減低排門板式「屏風效應」,水邊政府總部的設置等等,而天星碼頭的拆卸和公民抗命則勾起民眾無比的「集體記憶」。最後的海濱建設成果總是會較多的反映大多數公眾的意願。2008年,香港海濱的討論和建設方興未艾。我們衷心期待,香港的海濱要真正代表香港的風釆,為大多數本地人民和世界各地的旅遊者享用。(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