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月9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新聞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河源20年:從粵北窮鄉到活力新星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1-09]
放大圖片

本報珠三角新聞中心記者 于濱、吳海曲

 廣東省河源市迄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是客家人開發嶺南最早的地區之一。1988年1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地級市。現轄源城區、東源縣、和平縣、龍川縣、紫金縣、連平縣,面積1.58萬平方公里,人口340萬。

 新年伊始,廣東省河源市到處鮮花盛放,彩旗飄揚,一片歡慶祥和。從前天(7日)起,該市就在舉行系列文化經貿活動慶祝建市20周年,據悉活動將持續到明天(10日)。河源建市20年,已由昔日封閉落後的山城變成了今天城市增長競爭力排名全國第四位的新興城市,其經濟社會的巨大變遷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做了最好的詮釋。

 20歲的河源,青春洋溢,生機勃勃,先後被評為「全國衛生先進城市」、「全國環境綜合治理先進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港澳及海外華人心目中最適宜居住和創業的城市」、「全國生態環境保護最佳範例」、城市增長競爭力排名全國第四位、中國最有魅力城市200強第14名、「全國雙擁模範城」、「廣東省文明城市」、「廣東省園林城市」。現正全力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

圍城變通途 融入珠三角

 20年來,河源市累計投入192.3億元,新建、改建國、省道1,576.1公里,改造縣通鎮公路3,212.3公里,建設村道硬底化4,547.3公里,建成高速公路共232公里。從20年前沒有一寸水泥路、鐵路和高速公路,到現在境內有廣梅汕、京九兩大鐵路和惠河、梅河、粵贛三條高速公路,昔日的偏僻山區變成了粵東北陸路交通樞紐,全面融入了「珠三角兩小時經濟生活圈」。

 和1987年相比,目前河源市的面積擴大了5.4倍,有7大橋樑、幾十條街道和一批大型商場購物中心,還有眾多高檔酒店和許多大型住宅小區。創建省級以上學校17所,完成老區希望小學改造項目學校292所,新建和改造中小學校510所;輸送大專以上學生95,331名。建設了一批大型文體設施,發展了客家特色文化,保護了古邑的歷史古跡。龜峰塔被列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紫金花朝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連平「忠信花燈」被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恐龍蛋化石館藏量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河源被授予「中華恐龍之鄉」稱號。

環境四連冠 「萬綠」不虛傳

 20年來,河源市實施廣東省「十項民心工程」,推進新農村建設,建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東源縣大往村被評為「全國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先進村」,千村脫困政策獲「第二屆中國消除貧困獎政策獎」。

 該市連續四年在全省環境質量考核和珠江綜合整治考核中獲得雙優秀。全市江河水質全年保持國家地表水Ⅰ—Ⅱ類標準,空氣質量全年保持在一級水平,森林覆蓋率達69.7%,萬綠湖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唯一授予「中國優質飲用水資源開發基地」稱號。目前共建立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7個、省級以上森林公園2個,河源市並被評為「全國生態環境保護最佳範例」城市。

市委書記陳建華:抓住黃金機遇 打基礎謀長遠

 河源市委書記陳建華在建市20周年前夕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河源已進入發展快車道,黃金機遇面前,要以正確政績觀打基礎謀長遠,提高質量效益,為又好又快發展奮鬥。

政策力挺 五大優勢明顯

 陳建華指出,河源目前正面臨難得的機遇,並擁有良好條件:一是十七大提出「轉變發展方式」和「建設生態文明」,將為河源後發優勢和生態優勢的發揮提供有利的外部環境條件和強力的政策支撐。二是國際社會普遍看好中國,全國經濟發展仍將保持強勁勢頭。三是廣東全面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快推進珠三角產業轉移,為山區加快發展提供更多機遇。四是河源作為粵東北陸路交通樞紐,區位優勢日益凸顯。五是河源擁有豐富的自然和歷史文化資源,人均礦產、森林、水和土地資源均居全省第一,2222年客家人文歷史影響深遠,這都是加快發展的優勢。

山區帶頭 落實科學發展

 陳建華說,面對機遇要乘勢而上,以強烈的危機感、緊迫感和責任感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打基礎謀長遠,全面協調可持續,依法行政規範管理,提高質量效益。堅定走「園區式、用地省、低污染、好效益」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發展生態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形成外源型經濟、內源型經濟和服務型經濟優勢,建立體現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要求的目標管理考核體系,爭當廣東山區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排頭兵,到2020年與全省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展望未來,陳建華滿懷信心地表示,明天的河源,將成為廣東省手機生產基地、新興製造業基地、綠色農副產品生產加工基地、旅遊休閒度假基地、泛珠三角商貿物流基地。

市長劉小華:勇做「栽樹人」增民「幸福感」

 河源市市長劉小華在新年伊始對本報記者表示,新一屆政府要認真學習歷屆政府的優良傳統,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不辱使命、不負重托,全力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千方百計增加百姓的幸福感。在任期內,加大解決民生問題的力度,要有更多投入、更多有力措施、更多亮點、更大作為,勇做「栽樹人」。

擁資源優勢 看好未來20年

 劉小華說,河源已成為後發優勢明顯,廣大客商投資興業的熱土;生態優美,空氣、水質一流的淨土;最適宜人居,旅遊、休閒度假的樂土。2008年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力爭GDP增長15%,全社會工業增加值增長20%,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6%,人均GDP增長1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實際利用外資增長10%,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6%,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千分之7.5以下,單位GDP能耗下降3%。

 對河源未來20年的發展,劉小華表示充滿信心。他說,河源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未來發展中,誰擁有資源,誰就有後勁。假以時日,河源必將成為廣東省生態最優美,人民生活最幸福,客商最樂意投資興業,最具活力和競爭力的地區之一。

成泛珠樞紐 最重攜港合作

 隨著開放發展,河源已從閉塞山區走向交通便利、信息發達的泛珠三角樞紐。劉小華表示,近幾年,到河源投資創業的外商越來越多元化,但與香港客商的合作仍是最重要的部分。他說,「河源與香港一衣帶水,在多年的交往中,我們感到港商守信用,有實力,具實幹精神,開拓市場的能力特別強。今後的聯繫必將越來越密切,在經濟、貿易、文化、技術等方面繼續廣泛、深入地合作。」

數字河源 20年巨變

 ■綜合經濟:2007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333.5億元,比1987年增長14.5倍,人均生產總值11,905元,比1987年增長13.6倍;全社會工業增加值160.2億元,比1987年增長45.8倍;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5億元,比1987年增長36.3倍;全市實際利用外資2.86億美元,比1987年增長218.8倍,外貿出口8.53億美元,比1987年增長148倍;

 ■農業:2007年全市農業總產值81.06億元,比1987年增長2.9倍。

 ■工業:2007年,全社會工業總產值508.6億元,比1987年增長61.3倍。

 ■旅遊:2007年全市接待遊客615.46萬人次、旅遊總收入26.88億元,分別比1987年增長266.6倍和133.5倍。

 ■公路:密度由1987年的每百平方公里20.92公里提高到2007年底的每百平方公里66.3公里;建成高速公路共232公里。

 ■城區:市區建成區面積由4.05平方公里擴大到26.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由12.7萬增加到32萬,城市化率由12.2%提高到40.1%。

 ■生活水平:2007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比1987年增長9.4倍、城鎮在崗職工年均工資比1987年增長15.1倍、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比1987年增長87.1倍;農村人均年純收入1,500元以下的貧困人口戶數和人數由1998年的16.53萬戶、80.26萬人減少到2007年的3.48萬戶、17.67萬人。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分別比1994年增加23.8和14.8平方米。

 ■社會保障:2007年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分別比1987年增長3.46倍和36.4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78.7%;全市醫療衛生機構比1987年增長1.15倍。累計改造建設鄉鎮衛生院68所、敬老院67間。

三大產業根本轉變

 ■農業:實現了從低效到高效、從零散到集約的飛躍,以綠色、環保為特色的河源農產品紛紛進入珠三角和港澳市場,使河源成為穗深港澳農產品重要供應基地。

 ■工業:實現了從少到多、從小到大、從散到聚的飛躍,初步形成移動通訊、食品飲料、礦產冶金、機械製造、電子電器、輕紡服裝、建材陶瓷、醫藥製造、鐘表眼鏡、電力能源等十大產業;擁有兩個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

 ■旅遊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旺、從旺到優的飛躍,目前已開發建設了「萬綠湖&桂山」國家AAAA級風景區和趙佗故居等一批景區景點,打造了系列旅遊產品,樹立了「客家古邑、萬綠河源,溫泉之都、恐龍故鄉」旅遊新形象,引起粵港澳居民遊河源熱潮,成了珠三角名副其實的「後花園」。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新聞專題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