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新 首都經貿大學公共管理系副教授
中國應盡快啟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國家戰略,大力提高文化產品的出口比重,使「世界工廠」供應世界的,不再僅僅是物質產品,而更多的是文化創意產品。消除文化貿易赤字,讓中國盡快由文化大國轉變成文化出口大國,是實現「中國製造」躍升為「中國創造」的關鍵所在,更是實現和平崛起、民族復興的重要戰略保證。
商務部貿易司司長胡景巖日前表示,文化貿易已成大國競爭的焦點。文化產品出口,投入低利潤高,並具有極大的利潤隱蔽性,同時又不會面臨反傾銷制裁、別國敵視等問題。因此中國文化貿易應擺脫目前競爭力弱的局面,將發展文化出口作為經濟發展重點。此公一番言論,可謂一語中的。
文化赤字令人警醒
在西方發達國家,文化產業在GDP中的比重都普遍高於10%,美國則高達25%以上,在其國內產業結構中僅次於軍事工業,位居第二,而且自1996年以來,其文化產品出口就超過航空航天工業成為第一大出口產業。日本文化產業的規模也比電子業和汽車業還要大。
再看中國的情況,2003年,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有從業人員1274萬人,佔全部從業人員的1.7%,實現增加值3577億元,佔GDP的3.1%,這一比重比發達國家低近50%。
文化出口的狀況更是令人尷尬:我國經濟總的出口是長期順差且順差持續增長,但文化產業出口卻一直是逆差,而且逆差比例高達1:7,圖書貿易逆差比則達到1:10,影視等眾多領域的逆差比更高得驚人。
當國人愜意地享用著進口大片、外國動漫、歐美音樂等外來文化產品時,可曾想過:中國開創並傳承了數千年的儒家文化,為何卻拿不出像《大長今》這樣席捲東亞的文化搶手貨?木蘭從軍的傳說源自中國,人家迪士尼為何能用它製作動畫,讓無數中國觀眾心甘情願地手中送上銀襾,由此賺了個盆滿缽滿?
戰略支持刻不容緩
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大國,雖然已成為世界第三的貿易大國,雖然擁有數量巨大且仍有增無減的貿易順差,卻長期在國際文化貿易中「赤字」高懸,這種尷尬的窘境該如何扭轉?
要消除這種令人尷尬的文化「赤字」,進而盡快躋身世界文化出口大國行列,最重要的一條,就在於從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出發,將發展文化產業、擴大文化出口,作為促進國民經濟實現全面轉型和科學發展的重點內容和緊迫工作。
謀劃進出口貿易乃至整個經濟發展的戰略轉型,盡快啟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國家戰略,大力提高文化產品特別是擁有知識產權的文化軟件產品的出口比重,在讓文化大國躍升為文化出口大國的同時,使「世界工廠」供應世界的,不再僅僅是物質產品,而更多的是類似原創影視、動漫遊戲、文藝演出等之類的文化創意產品,已是政府高層的當務之急。
當然政府對文化產業及其出口的戰略支持,並非意味著要親歷親為,而應該集中於兩個方面:一者,要加大對教育文化等領域公共服務的財政投入,以及對文化服務企業的資金扶持力度;二者,也是更重要的,要通過加強立法和行政引導,以及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規範並培育文化產業發展急需的支撐平台,即:健康有序、富有活力的法制化市場環境。只要政府在上述兩方面的努力切實到位,也就是文化產業的「巢穴」築好了、氣候具備了,民營資本乃至外資自然「有鳳來儀」。
全民動員多方努力
此外,加強對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掘、保護、宣傳以及產品開發,在充分調研海外市場需求的基礎上,利用現代技術手段等對其進行加工、包裝甚至再造,努力打入並佔有國際文化市場,也是發展文化產業、加強文化出口的重要任務。
當然,正如許多有識之士早就呼籲的那樣,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確立民族文化自信心、榮譽感,重建並推廣具有民族特色的核心價值體系,提升並擴展文化軟實力,讓中國的價值觀和道德文化如「中國製造」那樣行銷全球,是確保文化產品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堅強後盾。這無疑是一項曠日持久的宏大工程,需要政府主導並促進,更需要發動全民乃至海外力量的共同參與。
消除文化貿易赤字,讓中國盡快由文化大國轉變成文化出口大國,是實現「中國製造」躍升為「中國創造」的關鍵所在,更是實現和平崛起、民族復興的重要戰略保證。億萬中國民眾乃至全球炎黃兒女,行動起來吧,機不可失、時不我待啊!(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