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月10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動漫產業路漫漫 總有出頭天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1-10]
放大圖片

 ■有不少本地漫畫家以歷史故事為藍本創作,打入國際市場,如李志清《三國志》和陳某《火鳳燎原》就是成功例子。

文、圖:李卓賢

 記者仍然相信文字,雖然很多人都一再指出,要這一代放棄易明的圖像,重投密集的文字「懷抱」,簡直癡心妄想。我們總不能把潮流的時鐘撥回文字年代,唯有承認這是圖畫的世紀。

 80年代出生的讀者應該會發現,這年頭的教科書有很多插圖和漫畫。以漫畫說歷史,講語文,既生動又有趣,加上創意產業受到極度重視,照理可說現在是漫畫時代。可惜,本港漫畫產業的現況和前途並非如此樂觀。在早前一個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舉辦的講座上,政府、商界及創作界代表來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創意產業對話。

 本地漫畫可說是極具潛力的創意產業之一,去年營業額約10億。這數額與日本、韓國、內地相比,可能算不上甚麼,但只要稍微留意一下,香港其實有很多漫畫讀者(雖然大部分都在看日本漫畫),甚至也有不少創作人才,有的更打入了外國市場。

產業化 vs 獨特性

 當漫畫被列為創意產業,漫畫家李志清體會到,原來漫畫有不同形式和功能。所謂的普及漫畫,只是在市場大量流通的東西。實際上漫畫有多種細分,包括單格漫畫、諷刺漫畫、純娛樂漫畫。當然,這些漫畫創作變成商業產品,就會出現很多矛盾。

 首先,創意是新發明,創作人要有獨特性,作品才能突出,而商業化講求普及性及市場化,要讓最多人接受。作品最好的品格,很多時並非刻意而為,可是為了媚俗,背後就會有很多計算。

 「漫畫家和生產者都在尋求平衡,因為那是商業的行為,人們說畫漫畫很自由,但那不是隨便的自由。也有人說創意是天馬行空,我看那隻天馬有軌道。」李志清說。

 文化傳信副總裁陳文龍認為,漫畫創意產業也要計算,算得上是一種冒險。以前創辦漫畫,定必一紙風行,香港在東南亞的漫畫市場,一直有它的優勢。可是漫畫之於外國人,只是附屬商品,例如只有動畫和產品暢銷,才會考慮推出漫畫。而在日本,則會先推出漫畫,漫畫成功了,才會發展其他產品。

 「日本漫畫《死亡筆記》就是一個好例子,因為受歡迎,故事未完,就已推出一系列動畫及相關商品,這是再改編的成功例子。」陳文龍又指,日本人的創意產業融資體系很特別,早在20年前,著名的角川出版社已發現發行是創意產業成功的重點。如果有發行渠道,作品可以慢慢賣出,但發行不行的話,就難以支持下去。

 這家公司為了打破電影、動畫市場寡頭壟斷,聯合其他行業的公司,甚至和電視台合作,透過融資經營,推出書本和動畫。

 美國的做法不同,像迪士尼,有70%的產品經營是透過主題公園銷售。動畫則有很長的時間籌劃,這些都是比較成熟的機制。

 但漫畫在華人社會只能算剛剛起步,香港的做法已較成功。在過去一年漫畫界有10億的生意額,海外授權已佔四分一,如何和外國機構融資及開拓渠道,在創意產業中很重要。因此創作力固然要緊,但銷售渠道也不可或缺。

 商業及貿易發展局局長馬時亨最近到三藩市「取經」,在當地工作的迪士尼樂園創作人,能花5、6年時間完成一套動畫。工作人員沒有壓力,即使1年只做1套都能糊口,有很多時間做準備。香港暫時沒有這種環境,希望將來能愈做愈大,讓從事這個行業的人有多點空間。

 「大家也知道《五星級大鼠》這部動畫。在外國,就算是老鼠的鼻子,也得花很多時間研究,令觀眾有更多想像。我希望有天香港的漫畫創作能做大做強,給創作人更多空間,令創作人有在公司牆壁畫畫的創作自由。」

公仔書經營三難題

 縱觀香港,陳文龍指漫畫創意產業要得到長足發展,主要面對三個問題。

 首先,以日本為例,日本有很多漫畫,漫畫周刊厚得像黃頁,而本地的漫畫只有廿幾頁。

 香港曾有不同漫畫在市場出現。如愛情、武俠、歷史、科幻等題材漫畫,但在市場上生存的不是很多,而且以武俠為主。陳文龍就想,可能是香港人生活節奏快,愛看快一點的漫畫,20多頁很快就到下一集。

 這種看漫畫的習慣令漫畫生存周期太短,一星期只有一本。一位主筆,一位監製,一位編劇,再加10多名工作人員,才能生產一本20多頁的漫畫。但日本的漫畫書,一本有20多個故事。因此問題是香港容納不了太多不同類型創作空間,其他創作者只能透過非主流市場,或以「同人誌」方式才可創作。

 第二個問題是,香港漫畫缺乏人才,也沒有入行機會。日本方面,30年前就有漫畫大學,甚至有博士學位;但香港還停留「紅褲子」的學徒制。美國方面,即使搞一個「怎樣接吻」的創作,也會到哈佛大學找學者和研究員協助。

 因此,香港的問題是,整個社會有沒有漫畫的創作基礎,這也是承傳問題,大學和研究未能對應,沒有軟件支持,是將來漫畫發展的障礙。

 第三個問題,是政府沒有為漫畫發展作準備。陳文龍指,中國內地早在十年前,仍認為連環畫是「玩物喪志」,現在中央台和政府也接受了動畫,令漫畫發展有很多空間。內地每年培訓出的漫畫創作人員有45,000人,雖然不是全都投身漫畫創作工業,但起碼它們有這種設備和配套,那是整個社會氣氛和資源,和政府有沒有那個定位的問題。

假以時日 仍有出路

 馬時亨認同人才是發展創意工業的基礎,但那不只是大學的問題,也要從中小學開始培育人才。在氣氛的問題上,政府要和創意工業業界合作,提升人們普遍興趣,市場才有新的突破,這並非一朝一夕的,也和市場的規模有關,政府需要和業界多作溝通,才找出突破的方法。

 美國和日本成功,各有它們的機遇。馬時亨指,香港雖然沒有數萬個漫畫畢業生,但我們仍有一定人才。為了令他們有機會發揮,政府已下定決心搞好創意產業。畫家的出路不一定做漫畫,只因畫作的功能不單是娛樂,也和市場宣傳有關。

 讀完漫畫學,不一定要做漫畫,社會上仍有很多讓創作者發揮所長的機會。

 馬時亨又稱,特首曾說過香港要成為創意之都。因此創意工業極重視人才。沒有人才,甚麼都做不了;要有最好的硬件,沒有軟件甚麼都不行。馬時亨承諾,政府會發展更多平台,讓創意工業者發揮,鼓勵學校培養欣賞者和創作者。

 但說到底,漫畫始終是一門與讀者互動的文化產品,改變社會對漫畫的看法,讓其融入生活部分,是最實際的做法。把漫畫創作與生活不同的產品和藝術結合,將會有助這種普及。

 近來就有不少漫畫家與本土的衣飾品牌結合,推出創新品牌。這將會是漫畫創作打入外國以外,能在本土尋找出路的其中法門,當然仍有賴創作者的破格和欣賞者的培育,才有其成果。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