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康民
《投名狀》在港上映,票房相當紅火,評論也相當正面。在內地上映十二天,票房達到一億五千萬元。據說觀眾的評論也打破「票房與惡評齊飛」的尷尬局面。看來,在香港和內地,這齣大片,還是得到好評的。
這次到北京列席全國人大常委會,晚上的唯一娛樂,就是放映這部「國產大片」。加上有大明星李連杰、劉德華壓陣,委員踴躍觀看,自然「叫好」又「叫座」了。
故事並不複雜。李連杰、劉德華等三位綠林好漢,效法《三國演義》的桃園三結義,願意「不是同年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日死」。
這些打家劫舍的「土匪」,又居然去投靠清廷,攻打江南的太平軍,連取蘇州和南京,鏖戰連場,生靈塗炭。
李連杰等領導的清軍攻陷蘇州,李連杰下令屠殺成千上萬的已投降的太平軍,理由是可以節省糧食。劉德華於心不忍,公開反對,兩人因而產生嫌隙。但因李連杰當頭劉只得服從。結果出現「蘇州大屠殺」,其慘不忍睹的場面,使人想起日本侵略軍對南京的大屠殺。
李、劉兩人雖是結拜兄弟,但從此人不和心更不和。其中還插上一段三角戀,兩人同樣愛上一個女人,而且已有肌膚之親。
最後便是血腥連場,自相殘殺,結義已拋諸腦後,先殺劉德華,李連杰又被殺。
這齣戲的主題是什麼?選擇這個幫助清軍剿除太平軍的故事又想反映什麼?場面「偉大」是偉大了,血腥也夠血腥了,但在日本侵略軍的「南京大屠殺」七十周年之際,這些屠殺場面,竟是在中國人之間,令人有難以理解的聯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