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月14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保育有情天 舊物新景求和諧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1-14]
放大圖片

——回顧與展望系列5

文:呂瑋宗

 2007可說是本港保育界的「多事之秋」——除多個古建築物遭拆毀及重建外,港府又公布了喜帖街、波鞋街等多個富爭議性的重建方案,發展商及保育人士整年就不同項目爭論不休,創意帶動、原幢保留等詞彙,常常見諸傳媒。當我們頭昏腦脹,漸漸迷失之際,就讓我們細心聆聽一些非主流聲音,看看會否帶來新的啟發,開拓出一個城市發展和文物保育的理想空間。

 建築師馮子豪的「竹林—光影」,最近獲選為「石硤尾美荷樓意念創作比賽」的專業組優勝作品。任職建築師10年的他,對古建築保育也有獨到心得:「活化重建古蹟建築,最重要是視乎它本身的特性,如何讓它與環境和諧地配合起來,其實應該由環境主導一切。」

一個理念 三種方案

 世界各地主要採用三種保育原則,分別是「完整保留原有設計和用途」、「純粹保留舊有結構」,及「為建築建立新環境配套」。就讓我們看看,香港是否緊貼著世界的保育步伐吧。

 馮子豪認為,有些建築物的確適合整幢原址保留,讓它繼續發揮原有的功能,例如由著名建築師柯比意(Le Corbusier)設計,於1952年建成的法國經典公屋——馬賽公寓(Unite d'habitation)。法國戰後住房需求上升,馬賽公寓這個大型住宅項目便應運而生。至今,馬賽已不存在房屋問題,但由於公寓附近依舊是住宅區,周遭環境配套轉變不大,故此公寓仍適合用作住宅用途。

 香港方面,皇后碼頭雖然沒有獨特的建築特色,但與附近的愛丁堡廣場、大會堂都是有歷史意義的配套。縱使它的碼頭功能已不復存在,但由於它與附近建築物關係密切,原址保留的意義便十分大。

保育也有宜與不宜

 馮子豪表示,有些古蹟雖然很有歷史價值,卻不適宜保留原有用途。例如,外國一個發電廠遺址,四周已發展為商業或住宅區,所以絕不宜恢復其原本用途。保留原有結構,而改建為博物館,卻能吸引遊客參觀,且與居民生活配合。而香港方面,中區警署重建方案便實踐了類似原則,無須恢復其司法用途。

 當古蹟建築未能配合現代環境,又有特別因素不能把它拆除時,便可考慮在它附近興建新的「環境配套」。馮子豪表示,德國南部有一座羅馬時代的古廟,因為它與周遭環境格格不入,設計師便在它附近建立了一幢社區中心,內有圖書館及茶座,配合古廟以往的社區功能。若香港仿傚這個原則,尖沙咀鐘樓便毋須孤零零了多年。

商業元素與社區情懷並存

 去年,有香港保育人士逐漸把商業元素「妖魔化」,視發展商為洪水猛獸,但馮子豪卻認為必須在「商業」和「人情」中取得平衡。項目方案縱使極具商業潛力,一旦令附近居民反感,惹來這班「未來用家」抵制,發展商最終亦自討沒趣。而原居民方面,面臨「夕陽」仍遲遲未獲發展商重建,最終亦會喪失自給自足的能力。兩方面要和諧共存,必須有良好的溝通。

 「在外國,有發展商把一些舊教堂改建成酒店。改建既不影響教堂結構,又可令住客享受箇中氣氛,租金更可用作維修費用,可謂一舉兩得。」

 馮子豪指出,政府去年的最大敗筆,就是一直未能訂立清晰的保育方向及明確指引。特首雖然矢言要搞好保育,但一些官員卻對藝術和保育認知不足,景賢里便因此險遭拆毀。

展望:整全地保育香港

 所謂「名正言順」,只有政府才有權力賦予保育工作法理依據,建築物是否被列作「法定古蹟」,最終也是由政府決定。馮子豪建議政府應該仿傚西方城市,推行不同層次的文化教育,教導市民賞析歷史和藝術。

 馮子豪又期望發展商與保育人士及居民多點交流,以增加活化項目的吸引力。以新加坡為例,「牛車水」重建項目的成功,就是政府保育政策方向清晰,發展商又能關顧居民需要。

 馮子豪批評,旅發局塑造香港的歷史形象流於抽象,「一隻帆船」根本未能凸顯本港曾經是漁港的特點。若政府欲保存漁港風情,單單保育大澳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早年香港的漁港功能,是由區內多個避風塘組成。每逢天后誕,西貢村民都會從天后廟取出「天后像」,用船載祂到多個避風塘出巡。要有整全的保育藍圖,才可強化香港的歷史特質。

雙管齊下引發建築潛能

 馮子豪強調,「建築物和人是不能分割的。」要成功地保育香港的古建築,就必須讓它與現代化的環境取得和諧。我們經常掛在口邊的「保育」,意義並非把建築物打造成一個又一個的「紀念碑」,而是盡量發掘它的「潛能」,令當下的「使用者」受惠。商業元素能令建築物自給自足,社區情懷則可讓它添上生命力,兩者並無衝突。在無休止爭論底下,其實我們需要的是和諧的生活環境。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