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月25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親親伴我行:小發明家與小畫家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1-25]
放大圖片

 ■筲箕灣官立中學的隊伍,在潛水機械人大賽中奪冠。

趙來發

 在電視的兒童節目中,常看到小朋友(許多時由老師帶領著)帶著自己的「發明」來接受訪問,向觀眾介紹「發明」有何創意與如何運作。

 這是近年才流行起來的訪問題目,小朋友在節目中與大家分享自己的發明心得,有趣的發明,讓小朋友小小年紀便成為發明家,儘管這些「發明」有時只像玩具,有時又像是變了形的家庭電器,但最有意思的其實不是「發明」本身,而是背後的理念與教育意義。

把創意變成具體 是教育目的

 例如,有小朋友發明了電動打掃機,小機器走動起來很滑稽,像隻機械螃蟹,一隻手臂是掃帚,一隻手臂是垃圾鏟,靠4個車輪走路,可以把地面上的垃圾掃掉。內裡的機械製作其實很複雜,沒有老師指導,似乎沒有可能單靠小朋友的能力去發明。

 只要看過動漫畫裡的機械人或太空車輛,這種電動掃垃圾機不難被想像出來,問題只是如何掌握將夢想成真的具體設計,和製作的實際技術。如何把創意變成具體事物,才是當中的教育目的。

 小時候,上小學課有一堂美術課與勞作課,上美術課時,老師會派來圖畫紙與粉彩筆,我們便在紙上畫呀畫呀,偶爾老師會給予題目,再高班一點時,老師會教授一些素描與色彩技巧,但很多時都是我們自由發揮。勞作堂會複雜一點,老師要為特定的主題準備材料,又要示範,然後學生們照辦煮碗。再高班一點時,勞作會朝創意發明的方向走,製作難度便高許多了。

繪畫天才 大學招生應考慮加分

 然而,對不少家長、學生,甚至老師,美術勞作課只是點綴的課程,重要性不及中英數等科目,當後者功課與測驗壓力增加,這些從前視為「術科」的科目,便要讓路,因為它們不是考試的必修範圍,與升班升學要求的評分無關。我其實最喜歡美術與勞作科,因為自小就有繪畫與手工藝的天才,上這兩科的課時,便是我個人表演的機會。然而,隨著長大升班,它們變得愈來愈不重要,最後更從日常課程中剔除,變成了課外活動。在「文理科」當道的年代,這便是「術科」的一般命運,地位有時比體育科還低。

 近年,官方教育理念理有新轉向,鼓勵通識與創意,加上傳媒的「神童效應」,「術科」的地位才得到提升,但如何平衡它們與「文理科」的關係,仍是有待討論的題目。今天,在體育項目上表現優異的學生,可以在大學招生時獲特別考慮,但如果學生是繪畫天才,又能否有特別渠道呢?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