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李焯芬80年代中於青海李家峽水電站探洞時的情況。(李焯芬提供)
60年代是香港發展的起步期,不少民眾生活仍非常艱苦,那個火紅年代的大專學生,對社會的承擔感尤其重。1965年入讀港大的李焯芬,同樣抱有這種服務貧苦的情懷,他是當年「香港大專生社會服務隊」的骨幹成員之一,經常到新界的農村進行文化工作,為孩子講故事、教唱歌、放電影,也多次到窮鄉僻壤修橋築路,為村民的便利出一分力。正所謂「好心有好報」,透過義工活動,李焯芬認識了現時的太太,可說是「意外收穫」。
做義工與妻子結緣
修讀土木工程的李焯芬,成了當年服務計劃的工程師,凡涉及修橋築路的,他都會身體力行繪畫設計圖、釘板等相關工作,「那時要搬泥起橋,暑假連續2個月曝曬,全身都曬黑了,拍(黑白)照也分不到是否背光呢。」1968年在西貢北港村的修橋工作營,李焯芬更結識了志同道合的女生李美賢,後來兩人結成夫婦,「我是營長,她是副營長;我當年還很瘦,看照片認不到呢。」在北港村修的橋已隨年月而廢棄,但仍有不少服務隊的「作品」如蒲台島碼頭、鹽田仔海堤,在近40年後仍屹立,就像隊員服務社會的情懷一樣,「當年的橫額寫著『再到最貧苦的地方』,今次服務完後又會不辭勞苦再到農村去,隊員的想法都是這樣的。」
服務社會不遺餘力
李焯芬到加拿大留學及發展後,積極參與當地華人安老及教育義務工作,近年他又加入了福慧慈善基金會,該會至今已在內地山區興建了200多所中小學校,每年亦資助30家內地大學及師範學院的清貧生,「老義工」一直服務社會不遺餘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