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2月29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好事多磨 大橋拖延25年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2-29]
放大圖片

 ■港珠澳大橋效果圖

 【本報訊】(記者 聶曉輝)港珠澳大橋的概念,早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就有兩地人士提出,最初提出的包括時任珠海市委書記的梁廣大和本港合和集團主席胡應湘,其中胡應湘於1983年建議,興建一條連接香港及珠海的「伶仃洋大橋」。其後兩地各界不斷討論,至2002年,特區政府與中央政府達成共識,加快港珠澳大橋的前期研究工作,並獲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公開支持。但由於大橋牽涉複雜的技術和龐大的投資,相關地方政府在興建方式、項目融資、走線設計等方面難以在短時間形成共識,令工程一拖再拖。

獲政府支持 耗時19年

 03年初,當時的特首董建華在《施政報告》中明確表示推動興建港珠澳大橋,廣東省當局亦明確支持計劃;同年8月,粵港合作聯席會議決定成立「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並舉行首次工作會議,同時就環保、走向等問題進行研究。

方式走向爭論 再用4年

 及至04年底,國務院完成港珠澳大橋的技術研究,並傾向採用「單Y」方案,專家小組在翌年確認大橋三個落腳點,分別為香港大嶼石散石灣、澳門東方明珠及珠海拱北,大橋將採用單Y形式及隧橋合一設計。06年8月,特首曾蔭權宣布大橋取得重大突破,各方贊同採取「三地三檢」模式,並同意盡快研究具體口岸設置、選址安排及融資方案,但廣東省有關方面的文件指大橋造價高達550億元,較早前估計高出80%。此外,三地政府因大橋興建費用的分擔問題未能達成共識,令大橋工程受到阻滯。

三地融資衝突 又拖2年

 同年12月,曾蔭權赴京述職時為項目帶來好消息,國務院已批准成立由國家發改委、國務院港澳辦、交通部牽頭的港珠澳大橋專責小組,並由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擔任組長,協調各方利益,成為各方能夠就融資方案等難點達成共識的一大關鍵。張曉強於07年1月小組正式成立時表示,粵、港、澳政府將集思廣益、尋找共識、創造條件,爭取盡快向國務院報送可行性研究報告。

 2007年2月,國家落實口岸設計採用「三地三檢」方式。同年9月,香港路政署完成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選址研究,並挑選出3個方案。今年2月,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補充工程地質勘察在珠海開工,標誌著醞釀多年的港珠澳大橋項目又有實質性進展。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