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圖為73年基辛格與毛澤東會面,中為周恩來。
「第二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已經正式啟動,本報教育版逢星期一至五,會與讀者分享不同的外交小知識。除當代和近代中國外交史的概念及事件,以及接待外交禮賓的知識外,也會介紹「中國外交史上的今天」,從「當年今日」的角度,體味中國外交發展走過的道路。今屆比賽的宗旨為「感知外交,增長才識,認識國家,觀看奧運」,外交小知識專欄能增進學生及市民的外交認知,亦能配合比賽的推行,深化國民教育。
中國當代外交史解讀
巴基斯坦渠道
至70年代初,中美之間已有20多年處於隔絕狀態,由於顧慮國內、國際反華力量的干擾和破壞,基辛格首次訪華是在極其秘密的情況下進行的。而巴基斯坦正是其首次訪華,改善中美關係的秘密渠道。
1971年6月30日,尼克松在一項例行公告中宣布,他的助理亨利.基辛格將於次日離開華盛頓去遠東和南亞作10天了解情況的旅行。基辛格踏上旅程後經過西貢、泰國、印度,於7月8日到達巴基斯坦的拉爾瓦品第。這時,一位美國官員宣布基辛格因胃部不適,將在巴基斯坦北部山區休養幾日。事實是,7月9日,在巴基斯坦政府的嚴密保衛下,基辛格和幾位助手乘飛機飛往北京。
基辛格到北京後,周恩來與他舉行會談。周恩來坦率指出:中美雙方對一系列國際問題有不同的看法,但這並不妨礙兩國尋求平等友好相處的途徑。周恩來並強調:美國必須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因而不容外人干預;美國還必須確定撤走駐台美軍的期限,並廢除美蔣《共同防禦條約》。基辛格則表示:一、承認台灣屬於中國,美國不再說「台灣地位未定」,不支持「台灣獨立運動」,也不支持台灣當局「反攻」大陸,希望台灣問題和平解決;二、美國不再與中國為敵,不再孤立中國,在聯合國內將支持恢復中國的席位,但不支持驅逐蔣介石集團的代表;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唯一合法政府的問題,留到尼克松總統第二屆任期去解決;三、美國準備在印度支那戰爭結束後一個規定的短時期內撤走其駐台美軍的3分之2,還準備隨著中美關係的改善,進一步減少其餘的駐台美軍;至於美蔣《共同防禦條約》,美國認為歷史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基辛格表述的立場雖然有嚴重缺陷,離中美關係實現正常化還有相當的距離,但比起多年來美國在對華政策問題上的僵硬態度,畢竟有相當的突破。在此基礎上,中美就尼克松訪華達成了協議。雙方決定於7月16日北京時間上午10時30分同時公布關於尼克松訪華的公報。
中國外交史上的今天*3月4日
1983年3月4日, 鄧小平在接見訪華的美國眾議院代表團時,對美國眾議院議長奧尼爾解釋了中國對台灣問題的政策,明確表示:「我們不再有『解放台灣』這個提法,只要台灣回歸祖國,我們將尊重那裡的現實和現行制度。」「一國兩制」構想發端於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