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1978年5月21日,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會見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博士。布熱津斯基此次訪華是與中方商談中美正式建交事宜。
「第二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已經正式啟動,本報教育版逢星期一至五,會與讀者分享不同的外交小知識。除當代和近代中國外交史的概念及事件,及接待外交禮賓的知識外,也會介紹「中國外交史上的今天」,從「當年今日」的角度體會中國外交發展走過的道路。今屆比賽的宗旨為「感知外交,增長才識,認識國家,觀看奧運」,外交小知識專欄能增進學生及市民的外交認知,亦能配合比賽的推行,深化國民教育。
中國當代外交史解讀
中美建交的3項原則
中美建交的3項原則是:美國必須斷絕與台灣的所謂外交關係,撤走美國在台灣和台灣海峽地區的一切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廢除與台灣的所謂《共同防禦條約》。
中美《上海公報》簽署後,雙方關係向正常化的方向迅速發展,但尼克松因「水門事件」被迫辭職,中美關係正常化的進程也由此推遲。1974年11月25日,基辛格第7次訪問中國,鄧小平在會見基辛格時,明確指出:美國在台灣問題上必須做到「斷交、廢約、撤軍」,中美才能建交。這是中國領導人首次以如此簡潔明瞭的方式表述中美建交3原則。
1977年8月22日,美國國務卿萬斯訪問中國,「探索」美中關係正常化的途徑。歸納起來有兩點:一是要中國保證不以武力解放台灣;二是美國提出在台灣設立聯絡處和在北京派正式外交使團,實際上是想搞一個「倒聯絡處方案」。這個方案的要害是美台之間公開保持官方交往的聯繫,中國政府對此斷然拒絕。
1978年,卡特為了增強與蘇聯爭霸的戰略地位,並應付盟國和國內要求推進中美關係的壓力,決定派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訪問中國。在訪華過程中,布熱津斯基表示,美國已決心「克服阻礙兩國關係按上海公報完全正常化的剩餘障礙」。9月19日,卡特在華盛頓接見中國駐美國聯絡處主任柴澤民,表示美國願意履行中方的建交三原則。12月中旬,鄧小平會見美國駐華聯絡處主任伍德科克,雙方根據上海公報精神和原則達成了正式建交協議。雙方決定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認並建立外交關係。
中國外交史上的今天-3月6日
1995年3月6日,聯合國社會發展世界首腦會議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100多個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與會。李鵬總理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介紹了中國在社會發展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提出了中國政府關於促進全球社會發展的五點主張:堅持各國和平共處,維護全球社會穩定;努力加快經濟發展,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相互尊重彼此國情,自主選擇發展道路;遵循平等互利原則,不斷擴大國際合作;富國承擔更多責任,促進人類共同繁榮。這充分表明中國政府對解決社會發展問題的高度責任感,也具體體現了中國人民致力於和平與發展崇高事業的堅強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