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3月7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親親伴我行:肥姐喪禮有何教育意義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3-07]
放大圖片

 ■TVB悼念肥肥的節目。

趙來發

 在傳媒工作的朋友,應邀往中學舉行講座,與初中學生探討傳播媒介對青少年人成長的影響。朋友說,學生的反應很熱烈,對香港傳播媒介近期的多宗事件都有很多意見。

 不過,最令朋友感到奇怪的是,學生對肥姐沈殿霞的紅館喪禮,竟有不少負面批評,批評除了認為喪禮沉悶外,最主要的是認為家人朋友不應在喪禮上互相公開指責,這是對死者的不敬。但亦有同學認為,如果不在喪禮上把事情搞清楚,「真相」可能永遠沒法知道。

 對於後者的議題,大抵是指作為肥姐結拜義兄的鄧光榮,不滿作為欣宜父親的鄭少秋沒有盡應有責任。

藝人家事公眾評論

 把藝人家事翻出來給公眾評論,是娛樂新聞一大特色,只是平時我們只會視作八卦瑣事趣聞看待,像今次如此近距離於公眾眼前陳現,則較少見。

 事件其實觸動了香港人心靈許多傷痛之處,由集體感傷、單親家庭(香港有最少6萬個單親家庭,肥姐帶著欣宜是典型的單親家庭)、離婚父親與女兒的關係,到如何談論別人家事的禁忌,如何去處理責任、道德與隱私,諸如此類的問題等等。

 朋友說,當他問到來討論的學生,有沒有來自單親家庭──他假設初中學生已對自身處境,有足夠的判斷力。

悼念活動繁多 迫集體傷感

 在閃縮舉起的小手與尷尬的表情中,他發覺比例原來不算小。單親家庭生活是不少年青人的共同成長經驗,單親,無論如何對青少年人,都不會是愉快的事情,因此,在一個程度上,他們會認同欣宜當日的表現。

 另外,代表開心歡笑的藝人離世,喪禮總不能當作集體棟篤笑處理。每次有一、二線藝人過身,傳媒總是鋪天蓋地地推出悼念活動,例如當日幾個主要電視台同時直播紅館喪禮,迫使全港七百萬市民集體傷感,幾成慣例。朋友說,連初中學生也質問是否有此必要,在似乎停不了的悼念節目之外,我們還有沒有其他選擇。

 傳統華人社會避談死亡,自己怕死,也不願看到別人死亡,藝人離世卻常作公眾事件處理,佔據公共空間資源,通過這種藝人逝世特備節目,年青人要在很短時間內「學懂」面對死亡,也驅使他們快速成長。人生生老病死,本是尋常的事,每一個家庭以及個人,都會面對家人離世或自己死亡的問題,這未嘗不是轉化消極為積極的機會。

 然而,這些道理不難說,但作為老師與家長,或者是傳媒工作者,我們又該如何向青少年人解讀這些社會現象呢?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