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3月17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視野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原來你非不快樂 只有港人未察覺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3-17]
放大圖片

 ■如果連大人也不開心, 我們的下一代會開心嗎? 資料圖片

文:卡 飛

 有些人天生就比較樂觀開朗,原來除了受到外在環境、文化及教育影響外,有外國研究發現,人們快樂與否,有一半原自天性遺傳,也就是與基因有關。

 誰不想快樂?但究竟甚麼是快樂?如何才算是快樂?可以快樂到甚麼程度?另外,香港人是不是快樂?為甚麼會快樂或不快樂?這些問題好像很個人,但當一個社會快樂,固然代表了客觀環境「良好」─社會、政治、經濟、教育、醫療等都好好外,也表示了主觀感覺「良好」─自我形象好,充滿正面能量。一個人快樂,一個社會都快樂。

 不過,最近一個亞太區青少年消費及生活模式調查發現,本港青少年物質生活冠絕全球,但不見得快樂。被問到「你現在生活開心嗎?」,本港有11%青少年人認為自己不快樂,比起亞洲其餘10個地方,香港的快樂指數更排名尾二,僅高於榜末的台灣。

 香港人快樂嗎?香港快樂嗎?

 「快樂只在乎自己。」(Happiness depends upon ourselves)

 ∼古希臘哲學家阿里士多德(384BC - 322BC)

香港青年 富而不樂

 市場調查公司思緯早前發表了一個調查報告,在去年10月至12月間訪問了11個亞洲地區,合共1.2萬名8至24歲青少年,11個地區包括了中國大陸、香港、台灣、新加坡、韓國、印度、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及澳洲。最快樂的年輕人在印度,高達98%印度年輕人表示自己活得很快樂,其次是菲律賓及印尼。

 調查發現,亞洲青年人的普遍特徵是「一心多用」,即同一時間利用多項媒體接收資訊、並進行各類活動,一日24小時平均可進行共38小時的活動,但仍能保持8小時睡眠時間。而本港年輕人每日實際活動的時間更長達43小時。調查人員亦指出,物質豐裕只會增加人類對物質的追求慾望,所以便難以感到滿足和快樂。

 在亞洲各地中,香港青少年的生活看來最物質化,擁有的個人消費品,如手機、數碼相機、手提電子遊戲機等都高踞亞洲各地首位─83%香港青少年擁有自己的手機,其次是新加坡(76%)及韓國(75%)。另外,41%香港青少年有數碼相機,有3%青少年擁有手提電子遊戲機,亦排第一。另外,亞洲青少年最愛上網及看電視,所花時間比看書、閱報、做運動都要多。本港青少年每日平均上網4.3小時,每天看電視4.6小時,兩者都比亞洲平均數高。

 其實,是甚麼讓香港青少年不快樂?還是他們自己覺得不快樂?

 「快樂不過是健康和記性差。」(Happiness is nothing more than good health and a bad memory)

 ∼德國哲學家及科學家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

貧富有別 歡笑不勻

 香港嶺南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自05年開始進行「香港快樂指數」(HK Happiness Index)調查,旨在讓社會了解目前香港經濟,探討政治、社會及文化氣候下香港人的快樂感受,提供一個量化的指數,以分析決定「快樂」的因素,為公共政策的設計提供基礎。去年的調查結果顯示,港人快樂指數全面下跌,整體人口的快樂指數由06年的70.6下跌至去年的67.2,縱然經濟逐漸復甦,仍錄得下跌現象,令人感到意外。

 研究中心發現,07年快樂指數下跌,主要因低收入家庭人士比去年減少了快樂。家庭收入每月30,000港元人士的快樂指數,與06年的指數相比,則沒有明顯的變化,顯示貧富差距拖低了港人整體快樂指數。

 根據國際研究,快樂與個人在社群中的相對位置關係密切,就是發現自己未能享受經濟復甦或股市上升的好處,眼巴巴看著其他人士獲利或加薪,便會不快樂。

 研究中心首次將18至21歲的青少年列入訪問對象,結果顯示18至21歲的青少年比年長人士有較高的快樂指數;女性和高齡人士則為最快樂;30至59歲人士則相對最不快樂。這結果與外國的同類調查差不多──快樂指數在人生的周期中呈U形變化,即先跌後回升。

 研究中心亦探討了受訪者的人生目標,結果顯示人生目標會隨著年齡出現變化。一般而言,愈年輕的人愈會以賺錢和事業上的滿足,作為人生目標;而年紀愈大,便愈會著重家庭及尋找心靈上平安為重,但研究中心不排除新一代比上一代人更現實或有事業心。

 縱觀過去3年的快樂指數調查,香港人一直十分擔心自己能否維持退休後的生活,亦十分重視可靠和經濟能力所能及的醫療服務。香港人普遍重視家庭,尤其是子女的教育,他們也很重視現代社會自由。

 

 「我認為好的人生是快樂人生。我不是指你過得好,便能快樂地生活,而是你快樂,便已過得好了。」(The good life, as I conceive it, is a happy life. I do not mean that if you are good you will be happy - I mean that if you are happy you will be good.)

 ∼英國作家、數學家及哲學家Bertrand Russell(1872 - 1970)

製造笑臉 社會目標

 其實,當全球各國政府都在追逐經濟增長數字時,部分國家或地區卻將追求快樂定為治國的首要目標。例如,位於帕米爾高原的不丹,國王熱米.辛耶.旺查克在70年代提出以「國民快樂總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代替GDP來衡量國家的發展,即是快樂不再由擁有多少財富來決定,而是由人們擁有的知識、生活技能、理想等因素決定。

 另外,泰國新上台的總理素拉育也曾宣布,他會努力讓國民更快樂而不是更富有,他曾說自己不會看重GDP數值,而是注重人民的快樂指標。當地的易三倉大學(Assumption University)在幾年前創立了「國內快樂總值」(Gross Domestic Happiness),發現泰國最貧窮的東北地區人民,反而是最快樂的一群,而經濟發達的曼谷則經常名列榜末。

 真正的快樂是一種境界,由精神和物質兩方面組成─GDP的增長、高漲的消費水平、財富的積累……都不一定能為人民帶來快樂。事實上,以快樂指數作為經濟指標以外,另一種衡量國家狀況是否健康的指標,近年已受到各國政府關注。或許,香港政府應該參考外國經驗,編制適用於本地的「快樂及幸福指數」,以更準確掌握本地民情和社會氣氛。

 「只要我們不再嘗試過得快樂,便可以過得快樂。」(If only we'd stop trying to be happy we could have a pretty good time)

 ∼美國小說家Edith Wharton(1862 - 1937)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視野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