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3月17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視野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香港濕地公園 人與自然之屏障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3-17]
放大圖片

 ■香港濕地公園。資料圖片

文:李卓賢

 今年是政府宣布大型開發天水圍以後的第十個年頭。這十年,天水圍除了無日無之的社會問題消息外,最受社會關注的便是香港濕地公園的建立。

 香港濕地公園佔地61公頃,當中有1萬平方米是室內展覽中心,內設5個展覽廊、放映室、禮品店、餐廳、室內遊戲區及資源中心。60公頃的濕地保護區為人造濕地和重建的生態景觀,也是作為米埔濕地的緩衝區。香港濕地公園保育區經理葉彥博士早前在一個科學館活動中,介紹了濕地公園如何配合適當設計和管理,令生態保育、教育和旅遊的功能得以共存並可持續發展。

此濕地原本不是濕地

 濕地(Wetland)是指陸上生態系統和水中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性地帶,由於近水的特質,這個區域都有大量獨特的水性植物存在,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讓雀鳥和稀有動物覓食、休憩、繁殖、遷徙,更有過濾水中污染物的功用,甚至提供糧食。

 香港濕地公園並非如外間所指原本就是濕地。葉彥指,早在80年代,天水圍北部原是一片水田,但在90年代,這片水田幾近荒廢。在1998年,政府決定發展天水圍,把一大片濕地用以興建住宅,為了作生態補償,因而把現址一帶劃為生態補償區,希望將這個生態緩衝區變成一個集自然護理、教育及旅遊用途於一身的景點。

 根據最新的資料,在03至07年間,濕地公園曾發現鳥類217種、魚類19種、爬蟲類16種、兩棲類9種、蜻蜓類42種、哺乳類10種、蝴蝶類137種、蛾類134種、蟹類12種。

 濕地公園在99年動工,在06年正式開幕以前做過兩期工程。經人工重造後,濕地公園成為淡水沼澤,慢慢出現了過濾水質的蘆葦床、雀鳥棲身的紅樹林和草地、大片漁塘。其後公園開始招聘大量義工,管理不同的戶外新景,作好生態保育及保育護理。

人為監察下的天然福地

 在數年前,原本有數個財團希望得到濕地公園的管理權,結果05年10月1日開始,根據《香港濕地公園(特別地區)令》,香港濕地公園最終由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管理局總監(即漁農自然護理署署長)管理。

 葉彥指,為了保育生態環境,濕地公園每兩星期都會作定期的生態監測。工作人員會循固定的路線,去數點動植物的數量,和做水質監測,捉放蝴蝶作統計,或者在樹上設置人工巢穴,讓蝙蝠和鳥兒在裡面棲息。她笑言,濕地公園除了有昆蟲、雀鳥和植物外,還能看見豹貓、果子狸等動物,要看遊客和工作人員是不是走運了。

 香港濕地公園亦有設置觀鳥區,可能有遊客曾在那邊參觀,卻看不見雀鳥。葉彥解釋,觀察雀鳥是要講求時間和地點,不同的鳥都有不同的生理周期。每年的2、3月是很好的觀鳥季節,有些渡冬水鳥,就由南至北在香港過境。

 近年,有不少發展商虎視眈眈,希望在香港濕地公園周邊建設大型酒店和住宅,服務參觀濕地公園的100萬名遊客。有市民擔心這會影響當地生態。葉彥指,香港濕地公園仍密切關注發展情況,要視乎建設的高度及密度等數據出現以後,再在濕地公園內考察,才知道有沒有實質的影響。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視野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