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妮爾硯
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高票決定解放軍原總參謀長梁光烈任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完成了中共中央關於中央軍委、國家軍委的全盤人事佈局。雖然這一結果完全符合人們在會前的「傳聞」,不像新內閣中的發改委主任、文化部長出現「黑馬」,但細心的觀察家仍關注新聞背後的新聞:在軍隊高級將領的團隊中,南京戰區已成為高官邁向頂端的重要驛站,俗稱為「南京戰區現象」。
頂級將領多出南京
現中央軍委組成人員中,梁光烈是南京戰區陸軍第一軍出身,1999年12月任南京軍區司令,2002年12月升任解放軍總參謀長,2007年10月在中共十七大上續任中央軍委委員;陳炳德先後任南京戰區陸軍第一軍軍長、南京軍區參謀長,1996年任軍區司令,1999年任濟南軍區司令,2004年任解放軍總裝備部部長,2007年底接替梁光烈任總參謀長;海軍司令吳勝利曾任南京戰區東海艦隊副司令,空軍司令許其亮曾任南京戰區空軍上海指揮所參謀長、駐上海空軍軍長。10名有軍籍的軍委組成人員中,4名在南京戰區工作過,這就不能不使南京戰區官兵感到驕傲,也不能不讓其他戰區部隊羨慕萬分。現職正大軍區級高級將領中,副總參謀長馬曉天曾任南京軍區副司令兼南京空軍司令,總政常務副主任劉永治曾任南京軍區政治部主任、政委,總後勤部政委孫大發曾任南京軍區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兼紀委書記。現蘭州軍區政委李長才是去年底從南京軍區交流提升到蘭州軍區任現職的,李先後任南京戰區集團軍政委、軍區政治部副主任、軍區副政委。觀察家認為,此前,南京戰區也有提升交流到解放軍總部和其它軍區工作的,如原總參謀長傅全有曾任南京戰區陸軍第一軍軍長,後升任成都、蘭州軍區司令,但像近些年交流數量之多、提升密度之大,確實是少見的,謂之「南京戰區現象」確有道理。
特殊位置造就人才
南京戰區地處對台軍事鬥爭前沿,任務重,部隊多,壓力大,對各級幹部特別是軍以上幹部的打仗能力和帶兵能力都是嚴峻的考驗。梁光烈1999年就任南京軍區司令時,正是李登輝提出「兩國論」、台灣地區進行領導人選舉之際,台海形勢十分複雜。梁堅決執行黨中央和中央軍委制定的對台軍事鬥爭決策,以聯合作戰和兩棲登陸作戰為牽引,加速推進戰區各項準備和軍事資源整合,軍區部隊的作戰能力特別是應急作戰能力有了跨越式提升,進一步強化了對「台獨分裂勢力」的有效威懾,穩定了台海局勢,得到中央軍委的充分肯定和賞識。同許多高級將領一樣,雖然南京戰區高級將領的從軍生涯並非始自南京戰區,但南京戰區無疑成為他們從軍生涯中舉足輕重的驛站。解放軍培養使用幹部有個傳統,用官方語言講,就是要在關鍵崗位考察培養優秀幹部,把優秀幹部放到關鍵崗位培養考察。馬曉天、劉永治、孫大發就是從北京戰區、瀋陽戰區交流到南京戰區任職,經過一定歷練再調到其他戰區和解放軍總部工作的。在觀察人士看來,南京戰區因為其特殊的政治軍事地位和軍內外關注度,使南京戰區理所當然成為高級將領下一步更上一層樓的一個具有轉折意義的發展舞台。南京戰區已經成為解放軍軍事變革的輻射地和高級將領的輸出地。
務實作風和開放思想受到好評
凡是接觸過南京戰區官兵的人都感到,戰區部隊務實的風氣十分濃厚,使命感和憂患意識十分強烈。據報載,南京空軍專門發文要求各部隊牢固樹立戰鬥力標準,堅持用打仗的要求和打贏的標準抓工作、搞建設,領導幹部一律不提無益於戰鬥力發展的口號,不出影響戰鬥力建設的點子,不搞干擾戰鬥力形成的活動,不擺阻礙戰鬥力提升的花架子,老老實實抓準備,扎扎實實抓落實,在全區部隊進行作風整頓,並對少數作風漂浮發生問題的幹部進行了嚴肅處理。東海艦隊要求領導和機關下部隊檢查工作,要立足打贏盡職責,瞪大眼睛找問題,抓到末端問實效,建立了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李長才到蘭州軍區履新後,給西北部隊政治工作特別是幹部隊伍建設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在軍區理論研究室主任的眼中,「李政委的到來,給機關最初的衝擊是觀念的更新,他將戰鬥力標準這個中心思想深入到黨委和幹部工作的骨髓,並成為日常工作的壓力和動力。」有分析人士認為,南京戰區外調高級將領的優勢在於,他們在南京戰區這個有著巨大使命感責任感的戰區歷練,對軍事鬥爭準備的脈搏和規律有更準確的把握,也有著更為開放的思維,而與軍委、總部首長有較多接觸的機遇優勢及毗鄰上海的地緣優勢,讓他們有著更宏大的國際視野和全局眼光。當軍隊高級職位出現空缺時,南京戰區將領的名字自然就直接進入到軍委領導和總部機關的選拔範圍。(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