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4月10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方言俚語:「母牛」和「牛涼」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4-10]

郭必之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

 漢語的類型特徵之一,是「修飾語」在前,「中心語」在後,即所謂「偏正結構」。「公牛」、「母豬」、「乾菜」、「臘肉」等,皆屬此例。但在一些南方的漢語方言 (包括吳語、閩語、湘語、客語和粵語),我們卻可以找到像「牛公」、「豬涼」、「菜乾」、「魚生」(生魚片)、「人客」(客人)、「風颱」(颱風)、「鞋拖」(拖鞋) 等和上述「偏正結構」語素位置剛好相反的複合詞。對於這種現象,學者或稱之為「中心語—修飾語」、「正偏結構」、「異序現象」、「反常詞序」。這篇文章採用最後一種叫法。

南方人吸收壯侗語結構

 「反常詞序」的歷史來源是許多語言學家關心的課題。自從橋本萬太郎明顯提出「反常詞序」和壯侗語有關之後,有關的討論就更多了。橋本教授特別提倡從語言擴散的角度去解釋南方漢語方言的形成。中國西南方的壯侗語一般用「中心語— 修飾語」的結構,例如武鳴壯語「母豬」是 mou me,「公豬」是 mou tak,首個語素 mou 是「豬」,第二個語素 me 和 tak 分別是表性別的「母」和「公」。橋本教授相信,早期南方的漢人和說壯侗語的人接觸後,把他們那些獨特的詞序結構吸收到漢語裡去。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反常詞序」主要只見於南方漢語方言之中。

反映南人對動物分類異於北人

 但也有一些學者指出,「豬公」、「牛涼」只是反映了南方漢人對動物的分類和北方漢人不同:南方漢人以性別 (公、母) 作為區分動物的準則,而北方漢人分類的著重點則放在動物的種類 (豬、牛、羊) 方面。換言之,「母牛」、「牛涼」都是「偏正結構」,前者用「母」修飾「牛」,而後者則用「牛」修飾「涼」。它們的結構看似相反,其實沒有直接的關係。

 兩種意見看來都有道理。我認為它們並不互相排斥,甚至可以互相補足。橋本教授學說最吸引的地方,是它針對了「反常詞序」出現的地域,有力地解釋了為什麼「反常詞序」主要出現在南方方言中。他的學說,也有利於解釋「魚生」這一類複合詞—畢竟我們都不會接受把「生」看成是「中心語」。但壯侗語還有「崽豬」(小豬)、「人大」(大人) 這些結構,那為什麼沒有在南方漢語方言中找到它們的蹤影呢?這方面我們就考慮援引第二種學說作解釋,即:在動物的分類方面,南方漢語會以性別作為最重要的標準,物種的名稱只能充當修飾成份。當然,我們不能排除這種分類方法,是受壯侗人的影響而來。

 我們上過小學,就知道廣州話的「牛涼」換成書面漢語時,要寫成「母牛」。但我們大概不曾想過,這組看似位置相反的詞序,原來蘊含了不少語言學的啟示。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