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4月16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教育自由講:統計結果「以偏概全」?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4-16]

許為天 教育評議會副主席

 香港中文大學曾榮光教授透過追蹤研究100所中學的兩屆學生,得出了「母語教育不利升大學」的結果。而據報道,教育局的即時回應是:「認為單以一兩年升讀大學的數據來全盤推倒成效,是以偏概全。」而小標題是「教局:單看兩年數據以偏概全」。

 新教學語言政策下,至今只有3屆的升大學學生,曾教授已研究了兩屆;而在近500所中學中,又已選取了兩成的樣本。從統計角度而言,樣本的代表性非常高。而此類統計研究,便正正是以隨機抽樣的形式,具成本效益地去探究整個對象的情況及其中關係,本質上必然是「以偏概全」。

傳媒未詳盡報道 使爭論「口水化」

 但是,「以偏概全」畢竟是一句負面的批評,出於教育局官員之口,是否發言官員不明統計之道,抑或不諳「以偏概全」的負面含意?細心琢磨回應的語句,得出原來教局所指的「以偏概全」並不是指統計上的「以偏概全」,而是以「是否入大學」來判斷「母語教學成效」,是言論上的「以偏概全」。

 而在電視台的報道中,曾教授是一字一句地說出:「如果升讀大學是中學教育的一個重要教育目的,則母語教學就不能夠幫助中中學生達成此項目的。」故此,曾教授也只是以事論事,再加以個人取態的批判式演繹而已。當然,如此的「擦邊球」,在傳媒報道的再演繹下便擦出了曾教授與教育局的火花。其實,學者對熱門政策的針對批評、政府對既定政策的保駕護航,均是天經地義。只是部分傳媒未能作專業和詳盡的報道,使到這些政策爭論流於「口水化」。要實事求是,還是與政府、學者及前線教育工作者有商有量,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