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4月19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胡蕭會」開啟新對話管道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4-19]

紀碩鳴 資深傳媒人

 「胡蕭會」釋放的訊息,讓台灣很多政治人物有期待,同時也讓兩岸未來更具彈性空間。現時兩岸數年冰凍開始融化,雖然前路仍有障礙,但相信最困難的時刻已經過去,兩岸經濟交流合作面臨著重要的歷史性機遇,這是改善、解凍、逆轉兩岸關係,攜手共同走在國際舞台上的契機。

 博鰲亞洲論壇可以為海峽兩岸打開進入新時代的大門,成為五十多年來兩岸最高層級領導歷史會面的見證,這可能出乎博鰲論壇創辦者的意料,卻實實在在是本年論壇的重要收獲。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與台灣新當選的候任「副總統」蕭萬長假博鰲論壇會面,雖然雙方僅客氣地以「先生」互稱,背後顯示的卻是,兩岸冰封八年開始解凍,中斷的協商對話就從這一刻開始,海峽兩岸終於又可以重新互利雙贏地共同走在「一個中國」的康莊大道上。意外開啟的還有,兩岸未來協商對話,以及在同一舞台上,找到了一個新的溝通管道,也一定會為未來兩岸在一個中國的框架下,找到模糊共存的國際空間。

 雖然博鰲亞洲論壇今年的主題為「綠色亞洲:在變革中實現共贏」,整個議程以綠色為主旋律,但被讚譽為兩岸關係融冰的「胡蕭會」,卻成為今年論壇最受海內外媒體關切的內容之一。4月12日下午5時40分,「胡蕭會」正式拉開帷幕,新華社報道稱胡錦濤的身份為中共中央總書記,尚未走馬上任的台灣候任「副總統」蕭萬長則以「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董事長的身份出現。不過,雙方只以「先生」稱呼,刻意模糊各自敏感的身份,卻無論如何難以掩飾背後能主宰兩岸未來的真實職務。

高規格接待 顯北京善意

 事實上,「胡蕭會」的成功之處,在於探索了兩岸這種表面非官式,但具官式性質的對話協商模式的可行性。「胡蕭會」的對話中,蕭萬長提出「四點希望」,胡錦濤以「四個繼續」作回應,將兩岸未來短期需要溝通協商,以及溝通協商的方式作了原則的對接,為接下來的事務性協商作了鋪陳。這一切從兩岸經貿議題切入,卻遠遠超越經濟的範疇,為兩岸和平共處和重新開始對話協商的未來鋪就紅地毯。

 雖然蕭萬長尚未走馬上任,但台灣人民已經用選票確認了蕭萬長、馬英九的領導身份,按理此時行走海南,蕭萬長的身份敏感,但北京顧及到台灣的疑慮,給足台灣要求雙方對等的面子。台灣准「副總統」蕭萬長一行十多人下午抵達海口美蘭機場,主人家一行早在機場迎候。雖然沒有鋪設紅地毯,沒有鮮花相迎,但由國台辦主任陳雲林親自接機,還來一個美式擁抱,接待規格比照當年訪問大陸的「連宋」。北京安排蕭萬長的保安也是夠級別的,浩浩蕩蕩十多輛車,前面有警車開道,後面有警車護衛。因為身份特殊,主人家對蕭萬長也有特殊的安排,論壇開幕式,蕭萬長首次被安排坐貴賓席第一排位置,與各國元首級政要並列。晚宴也與胡錦濤一齊坐主家席,晚宴後觀賞文藝晚會也是坐第一排。這樣的安排令蕭萬長倍感有頭有臉之餘,背後透露的信息也可圈可點。隨團訪問的前立委蘇起告訴筆者,「整體安排我們基本上感到滿意,給蕭萬長的禮遇、待遇都適當。」

 這是北京方面放下身段釋放的善意,只要有利促進兩岸關係,什麼都願意試。這樣的「對等」是台灣一直以來想要的,台灣方面作了模糊彈性的試探,測試兩岸未來在政府及政治層面的空間究竟有多大,北京給予實在的回應。以往兩岸交流中,北京官員赴台均可以民間身份到訪,但台灣對高層官員及公務員訪問大陸「戒急用忍」,諸多限制,台灣政務官員、公務員等需要離開崗位三年以後才能去大陸,任職期間是不允許以任何名義訪問大陸。兩岸的交流主要以民間的海協、海基兩會形式行事。

「創造性的模糊」讓兩岸更具彈性

 事實上,這次「胡蕭會」開啟了未來兩岸領導人接觸會面的新模式,未來台灣官員是否可依民間團體的身份訪問大陸?這是一次新的嘗試及探索,北京為台灣的嘗試提供了方便,台灣也為未來可以跨出更大膽的步伐作了實踐。此行成功,可令台灣方面可以更為開放。兩岸未來接觸的空間多了一個渠道,除了黨對黨之間的接觸,更有「海協會」與「海基會」形式的協商,當然有了「胡蕭會」後,未來亦不排除官員間的直接接觸,開始以民間身份,然後可以再走的更近。

 可以看出,北京正在履行只要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什麼都可以談的承諾,也在探索這個「前提」下,北京可以或者應該釋放多少空間的可能性。甚至北京在確定台灣領導人未來不會放棄「一中」的前提下,堅持在見面時不再提及「一中」。這充分表明北京的誠意、自信。對「一中」原則,北京已由必寫、必宣示,到模糊、不提的重大政策轉折,展示的是台灣政治變化後,北京應對的善意和戰略變化。基於這個「創造性的模糊」空間,兩岸才能各自不否定對方,也才能「擱置爭議、追求雙贏」。

 「胡蕭會」釋放的訊息,讓台灣的很多政治人物有期待,同時也讓兩岸的未來更具彈性空間,在很多國際埸合,以模糊的創造性,類似一國兩席、一國兩府等等概念,都可以只做不說,不評議。不管在何場合互相認同,只不過以「先生」稱呼就好。

 「胡蕭會」後,兩岸互動的高溫下,數年冰凍開始融化,雖然前路仍有障礙,但相信兩岸最困難的時刻已經過去,兩岸經濟交流合作面臨著重要的歷史性機遇,這是改善、解凍、逆轉兩岸關係,攜手共同走在國際舞台上的契機。(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