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明華博士 立法會議員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發表上任後首份財政預算案。從社會總體反應觀之,財爺的首份預算案,受到全港市民的歡迎,並給予高度評價。這裡,筆者從宏觀角度來檢視預算案,討論其對香港社會和經濟的影響,有何缺漏和應該考慮之處,以供政府參考。
在錄得超過1100億元盈餘的情況下,財爺決定還富於民是明智之舉。向各階層市民慷慨「派糖」來回應市民的訴求,讓市民分享經濟繁榮的喜悅,可以消減社會怨氣,促進社會和諧。
雨露均霑 促進社會和諧
但是,政府在進行財富分配時,必須有正確策略。首先,作為一個富裕的文明社會,弱勢社群和年長者必須受到照顧。其次,工商界和受薪階層是創造財富和直接貢獻者,回饋給他們是理所當然,也是一種鼓勵。第三,政府必須考慮維持經濟持續發展所需要的撥備資金。 對基層市民、弱勢社群和低收入人士,財政司司長有充份承擔。例如政府向綜援受助者和傷殘津貼受惠人士發放一個月標準金額及傷殘津貼。為公屋住戶代繳一個月租金及提供交通津貼。在長者方面,除發放3000元現金外,政府將撥款改善長者服務及居住環境。其他如兒童、青少年和少數族裔人士的利益,政府都有兼顧。
由社會上的反應可見,在政府雨露均霑的精密策劃下,社會上各階層均有獲益,共同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所以,任何批評和指摘,已引不起共鳴了。雖然財爺慷慨「派糖」,但他採取商界慣用年終結帳後派花紅的原則,絕大部分寬免和補貼都是一次性的。政府沒有長期性的財政包袱。這是正確和負責任的理財政策,應該鼓掌。
藏富於民有理 創富措施不足
財政司司長掌控特區政府的財政和經濟發展。預算案將上年度財政盈餘慷慨回饋市民,為政府贏得掌聲。但是,在經濟發展方面,預算案內所提的措施顯得蒼白。
首先,經濟活動從性質可以分為兩大範疇,即創富經濟活動及繁榮經濟活動。前者如外向型的製造業、漁農業和採礦業、來港旅客和金融服務業等,均能為香港經濟體系創造財富,是為創富經濟。反之,經濟活動是促進財富在經濟體系內流動,如飲食和零售業、建造業等,可以令社會經濟繁榮,並不能為經濟體系創造財富。依以上分析,預算案內為香港創造財富的措施並不多。假如世界經濟有變動,假如為香港輸入經濟動力的境外因素逆轉,香港現在的服務型經濟體系便會受到巨大衝擊。古語有: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政府應該深思。
溫家寶總理已指出,香港經濟需要轉型,要以創新、知識、人才和環境作為經濟發展的大方向。借鑒其它成功經濟體系經驗,政府應該制訂宏觀經濟政策,推動本土製造業和創意工業,建立長遠的創富源流,提供就業職位,並增加經濟的穩健性。應該認識到,本地工業的發展,不但可以創造財富和提供就業職位。其效果是縮窄貧富差距,減少跨代貧窮,還可以增加社會流動性,一併解決社會上很多矛盾,政府何樂而不為呢?
為鼓勵本地工業,政府應該從兩方面「發功」。在本港進行研究及發展的公司,政府應該直接資助部分經費作為啟動資金。若果產品是在香港生產,政府應該允許從應繳交利得稅的營利中雙倍扣除研究經費作為鼓勵。若果高科技企業來港設廠生產,政府應該提供廉價土地及稅務優惠,以增加吸引力。全世界各國都有措施政策性地向高科技傾斜。若香港仍然堅持不干預政策,被邊緣化的言論並非危言聳聽。
成立基金為民儲蓄
特區政府奉行財政平衡的理財原則。在經濟好景時,政府將盈餘還富於民,在經濟衰退時,政府便向市民伸手,用增加徵稅和縮減服務達到財政平衡。所以,政府和市民大眾總是在板的兩頭,在上上下下的泥淖中。其實,近年由於經濟大好,連年有龐大盈餘,政府可以改變理財模式。建議除必要性還富於民外,政府可以每年從盈餘中撥款30%,成立項目基金,例如醫療基金。如果基金的投資有5-10%回報(新加坡官方投資公司淡馬錫投資回報率累計達18%),當基金積累有數千億元時,則基金每年的收入將甚可觀,對醫療系統之支援便很重要。因為這些項目基金是政府代市民保管的儲蓄,是為未來綢繆,只要運用合理,市民大眾是應該贊成的。
最後,正如財政司長在預算案中所言,香港上年度的破紀錄的財政盈餘,是因為經濟的強勁增長,是因為背靠祖國,是因為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這充分印證了「祖國好,香港好」的真確性。(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