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世界地球日系列(一)
文:曾家輝、李卓賢
「The goal of life is living in agreement with nature」(生存的目的是與自然為伍) —希臘哲學家Zeno(335BC-264BC)
地球是人類的家園,但隨著科技發展及經濟全球化,全球環境狀況在過去30年間持續惡化,資料顯示,自1860年有氣象儀器觀測記錄以來,全球年平均溫度上升攝氏0.6度;20世紀80年代,全球每年受災害影響人數平均為1.47億,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這數字急升至2.11億;目前世界上約有40%的人口嚴重缺水,如果這一趨勢得不到遏制,未來30年內,全球55%以上的人口會面臨水荒;自然環境惡化嚴重威脅著地球上的野生物種,如今全球12%的鳥類和四分之一的哺乳動物瀕臨滅絕,而過度捕魚已導致三分之一的魚類資源枯竭。
在地球上的生物中,應該只有人類才有如此辦法,大幅改變地球的環境生態。
明天便是世界地球日(World Earth Day),我們應在這日子慶祝,還是哀悼?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全球各地的環保人士及團體都舉辦不同的紀念活動──地球日就像一個標誌,在一年中的某一天提醒人們要記得:我們的地球已很脆弱。可是,要真正保護地球,需要地球上每一個人發自真心地愛它,保護它,讓它免受傷害。只有所有的人自我約束,竭心盡智地為保護地球而努力,我們的家園才會有希望,我們的明天才能愈來愈美好。
因此,視野版特別訪問了幾位環保組織的代表,看看在這「大時大節」,我們應該如何「愛」我們的地球。
情況好了 但可以更好
空氣太混濁,海水又被污染,人多車多大廈多,環保問題成為近年香港社會的熱門問題。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香港分會環境保護幹事鄺力存博士(Andy Cornish)表示,他來港已有30年,對香港的環境情況抱樂觀態度,他覺得大家對環保問題的關心程度的確高了。
「以空氣污染問題為例,愈來愈多人討論,大家都很關心何時有藍天與白雲,就連在香港的外國人及公司都同樣留意,很多人都想出解決辦法,這對整個社會、公司及個人來說都是好的。」
不過,有進步是好,但仍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其實,要改變人們的行為是十分困難的。我認為,如果要大家一時間改變所有習慣,反而到頭來一項也不會改,不如逐項逐項改變,才算實際。雖然香港人生活節奏太快,太忙碌,但我覺得要香港人改變某些生活習慣,也不是完全的不可能。」
「例如,午餐飯盒、膠袋等問題,大家可以逐步改,大家可能很難一下子完全不用膠袋,但逐步減少使用的數量,市民會逐漸適應愈來愈環保的生活。」Cornish又以WWF早前推出的海鮮選擇指引為例,說明消費者在作出購物抉擇時,有能力改善全球魚類遭過度捕撈的情況,海鮮選擇指引可為消費者提供適當資料,幫助他們作出明智決定,避免食用瀕危魚類。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確保我們的下一代,擁有一個資源豐富的海洋。
不過,環保事業豈可單靠個人的力量?近年社會責任愈炒愈熱,很多商業活動以環保為大前提。「這些公司不認為這是好事,純粹因為商業因素,但大公司加上小公司的力量,會比政府更有力,對環保事業的推動有更大的影響。」
「不同公司的表現會有很大差別,好的會很好,差的會很差,舉例說,我曾聽過有珠江三角洲的港商說,當地的環保法例太嚴了,所以要移到其他地方繼續污染,這實在太悲哀了。但外國很多大公司早已很注意環保因素,好像Walmark也十分著重生產商或供應商在環保方面的表現。」
說到環保事業,又怎能沒有政府的份兒。「港府有某些方面的表現也不錯,例如,本港郊野公園的位置、比例及保護水平等,港府做得不俗,但在不少問題上,港府的反應反而比內地政府慢,我們的政府花了太多時間在諮詢方面,時間愈久,環境問題就愈大。」
環保不是一時一地的事,可能有人會覺得香港角色份屬「等閒」。「香港是很細小,但影響力絕不應被輕看。和一些東南亞地方不同,香港十分有錢,但教人失望的是,香港沒有好好利用自己的財力及影響力,錯過不少進一步推動環保事業的機會。」Cornish更說香港可為內地提供經驗,更何況香港在一些環保問題絕對不是「等閒」,如食用魚翅及石斑、蘇眉等稀有魚類等。
「若可在世界地球日許願,我其實想許很多願望。只可選擇一個的話,那就將所有海岸公園劃為禁止捕魚的保護區,令香港的海洋環境及生態能有一線生機。」
減少排碳 極需立法管制
綠色和平(Green Peace)氣候及能源項目主任楊凱珊,一直致力於香港以至全球的氣候環境工作。她指出:「香港最大的二氧化碳污染來源,是來自電廠的排放,這佔整體排放的64%。然而政府在最近修訂的《空氣污染管制條例》中,只決定在2010年減少發電廠的空氣污染物排放量,忽略了二氧化碳減排的問題。」
趁著今年世界地球日減碳的主題,綠色和平與其他五個環保團體,最近發起一人一電郵的聯署行動,鼓勵全港市民一起發送電郵予特首曾蔭權和環境局局長邱騰華,促請政府盡快立法,規管電廠二氧化碳的排放。截稿前,已有3,000人參與這活動。
楊凱珊指,近年市民的環保意識已經提高,開始思考環境問題對香港發展以至自身的影響。他們亦關注個人可以做甚麼貢獻,去支持環保工作。在最近的調查顯示,八成巿民支持規管電廠二氧化碳排放,證明減排工作刻不容緩。
被問及商界的環保意識,她指出,不少商界與企業近年自發參與環保工作,開始注意到節能一類的環保方式,能有利於企業商機與發展。她以太古集團在進行項目以前作環境以至二氧化碳評估,以及匯豐的「碳中和」行動為例,顯示商界注重環保的趨勢。
雖然如此,楊凱珊亦關注到政府未能在環保工作上大刀闊斧,只能在個別環保範疇作零碎貢獻。她認為問題在於,一來在「京都協議書」的協議下,中國得以因發展中國家的身份而暫緩二氧化碳減排,使香港政府有著毋須處理有關問題的錯覺;二來政府也擔心環保過分著力,會影響商界的經營環境。
其實反過來說,香港不少商家是希望政府可以帶頭推動環保,透過立法與管制手段,帶動香港商業走向環保,從中受益。楊凱珊認為,香港作為國際都會,政府更應該主動做減排工作,要有明確的目標與政策,成為地區的榜樣。
「若要為著世界地球日許一個願,我希望將來地球得以降溫,全球暖化的危機得以解除。」(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