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4月23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人文畫廊•賴際熙:嶺南文化的文人代表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4-23]

李徵兵

 地方文化名人之於區域文化,猶如繁星和蒼穹。近年來,隨著嶺南文化研究的深入拓展,越來越多的地方文化名人被發掘出來,獲得了更為客觀的價值評判。這些璀璨的明星,共同構築了多維度、多層次、多樣化的嶺南文化生態體系。學界目前對於嶺南文化生態體系的研究方興未艾,筆者在這裡試剖析嶺南文化生態的一個樣本:近代嶺南客家文化的文人代表賴際熙。

 賴際熙(1865—1937年),字煥文,號荔坨,晚號圓智,原名韶祥,增城市增江街湖塘埔村人。24歲中舉,38歲考取史上最後一屆進士,欽點翰林,後授國史編修,再晉國史館總修、總纂。1912年徙居香港九龍。1913年受聘為香港大學中文總教習兼教授,創辦中文系,創立學海書樓。1921年,參與組織創建香港崇正總會,被公推為臨時會長,並連選任第一至五屆理事會的會長。存世編著有《荔坨文存》、《崇正同人系譜》、《赤溪縣志》、《增城縣志》、《清史大臣傳》、《香港大學經學講義》等。其後半生所構建的文化成就足以在嶺南文化生態體系中獨樹一幟。

  賴際熙歷經辛亥革命定居香港後,其文化個體活動就自然融入了嶺南文化生態體系,從而構成了嶺南文化生態的一個樣本。從社會文化學的視角來看,筆者認為這一樣本所體現的文化內涵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其一,賴際熙的文化成就折射出嶺南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一脈相承的文化底蘊。作為橫跨幾個時代的老輩學人,賴際熙於民國八年、九年先後新修編著《增城縣志》、《赤溪縣志》兩冊方志,這是對有清一代乾嘉治學傳統的傳承和延續。儘管偏居嶺南,歷經滄桑巨變而不改其衷,這正是對儒家「獨善其身」文化理念的經典詮釋。以20世紀20年代賴際熙組織創辦創立香港大學中文系、學海書樓為起點,陳伯陶、溫肅、區大典、區大原、朱汝珍、岑光樾、何藻翔、俞叔文等一批晚清耆老學者匯聚於香港傳經授課,從嶺南學界學術傳承和文化認同的角度來看,他們的作為自有相當的歷史價值,尤其是在有「文化孤島」之稱的香港。

 其二,賴際熙作為嶺南客家學的奠基者,大大拓寬了嶺南文化領域,使嶺南文化相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呈現出更強的拓展力和生命力。賴際熙在《赤溪縣志》中以乾嘉學派的學術根底,完成了對客家文化的正本溯源。在《崇正同人系譜》這部十二卷巨著中,包含了客家的源流、氏族、語言、禮俗、選舉、人物、藝文、叢談等。如:氏族卷敘述了134個客家姓氏的源流;語言卷收集了近300條典型的客家話詞語和數十則俚諺語,並引用《說文》、《爾雅》、《釋文》、《廣韻》等古籍,指出其與古語詞的關係,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禮俗卷詳述客家人的禮俗歲時;選舉卷列舉了從漢朝到清朝客家人的制舉、辟薦、進士、舉人、貢生等。賴際熙開創了客家文化研究的先聲,一舉奠定了客家學的基石,使客家文化成為嶺南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嶺南文化領域也得到了全新的拓展。

 第三,賴際熙參與創建的香港崇正總會,為嶺南客家現代化進程貢獻卓著,也彰顯了嶺南的海商文化特質。時至今日,有八十餘載歷史的香港崇正總會已成為香港二百餘萬客家人的總團體和全球客家人的聯絡中心。時人這樣論及崇正總會:全球客家人有組織,自香港崇正總會始;全球客家人有團結,亦自香港崇正總會始。

 星移斗轉,賴際熙所處的時代漸去漸遠,嶺南文化卻薪盡火傳,到今天又熔鑄了更多的文化內涵。如果有一天,你不經意間經過增城增江街湖塘埔村,賴際熙的祖祠和名為「太史第」的故居就在那裡,別忘了穿過那青磚鋪就通往祠堂的小路,聽守祠老人講一段古……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