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4月23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豆棚閒話•吳人感戴「敗寇」張士誠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4-23]

一 默

 「成王敗寇」,自古為然,近代又有名言曰「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所以,權力角鬥場上的失敗者,向來是一副滑稽可笑的面目。但如果能向歷史的細微處稍作探尋,則「敗寇」們也常常會有一點可愛的地方。

 張士誠是元末大亂中崛起的群雄之一,曾在蘇州稱王,終為朱元璋所滅。據明人陸容的《菽園雜記》記載,朱元璋削平群雄榮登帝位十幾年後,一次微服私訪,碰到一個蘇州老婦,有意提起張士誠,沒想到老婦居然稱念不已,這讓朱皇帝大為羞憤,悻悻地對臣下說:真不知道張士誠對吳人究竟有何功德!

 吳人感戴張士誠,這不會是假的。清人所著的《吳郡歲華紀麗》中,提到吳人於七月三十日「點地燈」的一種風俗,說這一天係張士誠的生日,「點地燈」實際上就是祭弔他的。

 吳人為什麼會感戴張士誠?

 說起來,鹽販子出身的張士誠遠遠不是有雄才大略的人。他起兵造反佔據江浙一帶後,這裡的繁華似乎消磨了他的全部鬥志,轉而像一個發了小財的富家翁,滿足於關起門來享福。當朱元璋勢力漸漸膨脹的時候,他居然奢望,能夠靠納幣輸誠去換得和平,這完全是土財主而非亂世豪強的思維方式。

 張士誠用人也很不得法。在事業剛剛有了一定基礎的時候,他就委政於一個很不爭氣的弟弟,自己則深居宮中享樂去了。在這種局面下,張氏的將帥也上行下效,以富貴行樂為要務,一到打仗的時候,就推說有病,非厚賜官爵田宅不出兵。出兵是準備打仗的,而這些將官老爺,還把婢妾樂器都帶到了前線,戰鬥力如何還用得著問嗎?在群雄逐鹿的關鍵時刻,張士誠「深居於內,敗一軍不知,失一地不聞,縱知亦不問」,就這樣「上下嬉娛,以至於亡。」

 毫無疑問,如果用爭天下的能力這個標桿來衡量,張士誠不知要比朱元璋遜色多少,然而這裡有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如果評價優劣的是普通百姓,他們不懂套用什麼高深的理論,只是完全以形而下的切身感受為依據,是否還會不假思索地同意這個答案呢?

 從史籍上看,張士誠在其轄區實行的是比較寬厚的政策。首先從這一政策中得到實惠的是文人。張士誠雖然是鹽販子出身,卻不知是真愛文人還是附庸風雅,對文人卻相當優容,投奔他的絕不會空手而歸。即使是拒絕與他合作的,如元末文豪楊維楨,不但不理其徵召,還寫信斥責他,張士誠也置之不問。其次得到實惠的當然是百姓。亂世之中人們要求極低,對張士誠治下的百姓來說,只要張士誠能夠保境安民,賦稅稍輕一點,簡直就是太平盛世。而張士誠顯然是做到了這一點的。朱元璋的大軍猛攻蘇州,民風向來被指為柔弱的蘇州人,居然抵擋了近一年之久,其中未必不能透露一點信息。

 朱元璋消滅張士誠,蘇州歸到了他的治下,今人會很輕鬆地說「推動了歷史前進」云云,但置身於歷史現場的蘇州百姓持何觀感?我們今天評價歷史人物的時候,對像那個老婦這樣的普通百姓的感受,也許不應再完全忽略了。

 吳人感戴張士誠,不能不讓我們慨歎一句:中國老百姓的願望真的是太容易滿足了啊。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