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6月5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經典寶庫:《莊子》崇尚逍遙自由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6-05]

蕭敬偉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

 學而優則仕,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或是「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一類詩句,自然是古人這種觀念的寫照;即使在21世紀的今天,「知識可以脫貧」的口號,目的也是勸人努力求學以改善生活。不過,有一位古代人物,寧願過貧困、潦倒的生活,也不願做大官、享受富貴。他就是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的莊子。

不滿現實政治 蔑視名利富貴

  莊子名周,字子休,是戰國中期宋國蒙縣人。除了曾任管理漆樹園的小吏外,莊子一生都沒有擔任官職。楚威王聽到莊子的賢名,曾經派使者重金禮聘他做楚國的宰相;莊子卻表示楚相的職位好比在郊祭中當犧牲品的牛,雖然有短暫風光的日子,最終也不免遭人宰割,所以寧願在污渠中閑適自快,也不願受官位的羈絆。這反映了莊子對名利富貴的蔑視,以及對現實政治的強烈不滿。至於《莊子》一書,《漢書.藝文志》著錄有52篇,現存版本則分內篇7篇、外篇15篇和雜篇11篇,共33篇。一般認為內篇是莊子自著,外篇和雜篇則是莊子弟子及後學所著,全書基本可視為代表莊子思想的作品。外篇和雜篇的大部分篇章寫成於戰國末期,有些甚至可能成於西漢初年。

思想比老子更出世

 《史記》稱莊子著書,「以詆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莊子》一書,繼承和發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觀念,但其思想比老子更出世,與儒家的入世思想形成強烈對比。《莊子》強調萬物皆以道為本,這個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是宇宙萬物的總規律。莊子又提出世間事物的一切差別都應取消,因為假如人類繼續抱持古今、善惡、大小、是非、禍福、美醜等差別的觀念,便永遠不能擺脫由之而來的精神束縛。他甚至認為生、死之間的差別也應該泯滅,所以當妻子剛死去不久,他便鼓盤而歌。與這種萬物齊一的觀念相應的,是對個人精神自由的追求︰內心無拘無束,順應自然,從而達致逍遙的精神境界。在政治方面,由於莊子生逢戰國亂世,眼見各國之間征戰不斷,卻無力改變現狀,所以《莊子》一書提出要廢除各種政治、社會制度,實行無為而治,讓天下回復到無國家、無制度的原始社會模式,世人才能得享安樂。這些主張明顯繼承了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而比老子「小國寡民」的政治理想更為出世。

 莊子在唐代被尊奉為「南華真人」,《莊子》這部古書也被尊稱為《南華真經》。作為道家以至道教思想的重要典籍,這部經典對古代中國哲學和宗教思想的發展,影響深遠。除此之外,《莊子》一書重神輕形,崇尚自然,加上想像奇特,語言生動,使它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新聞專題

更多